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孟子曰:“执之而已矣。”“然则舜不禁与?”
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
“然则舜如之何?”
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䜣然,乐而忘天下。”
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三十五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桃应问道:“舜做天子,皋陶当法官,如果瞽瞍杀了人,那该怎么办呢?”
孟子说:“把他抓起来就是了。”
“那么舜不去制止吗?”
孟子回答说:“舜怎么能去制止呢?皋陶抓人是有依据的。”
“那么舜该怎么办?”
孟子回答说:“舜把抛弃天子的位置看得如同丢弃破鞋。他会偷偷地背上父亲逃跑,沿着海边住下来,一生都高高兴兴的,快乐得忘掉了天下。”
介绍
“孟子·第十三卷·尽心上·第三十五节”并不是一个文学作品,而是一段出自《孟子》这部儒家经典著作的文段。这段文字出自《孟子》中的第十三卷,即“尽心章句上”。在“尽心”一章中,孟子探讨了道德修养、政治理想以及人性善恶等问题,其中提到了“仁政”和“义战”的概念。
孟子认为,真正的“仁政”是统治者以民为本,关心人民的疾苦,通过合理的政策和措施来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而“义战”则是指正义的战争,这种战争是为了保护国家的利益和尊严,而非出于私利或报复。
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只有当统治者真正关心人民的利益,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如果统治者只是追求个人的享乐和权力,而不是以民为本,那么国家就会陷入混乱和衰败。同样,如果国家之间的冲突是出于私利或报复,而不是为了维护正义和和平,那么这样的战争也是不明智的。
“孟子·第十三卷·尽心上·第三十五节”这一段反映了孟子对于道德和政治的看法,强调了统治者应当以民为本,实现国家和个人的福祉。
注解
桃应:孟子弟子。
士:法官。皋陶:传说为舜的大臣,掌管刑狱之事。瞽瞍(gǔ sǒu),此指舜的父亲。
蹝(xǐ):没有后跟的鞋子,一说草鞋。
䜣(xīn):同“欣”,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