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孟子曰:“执之而已矣。”“然则舜不禁与?”

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

“然则舜如之何?”

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䜣然,乐而忘天下。”

【注释】

  • 桃应问曰:这是孟子与弟子桃应的对话。桃应是弟子之一。
  • 舜为天子,皋陶为士:这是孟子引述古代的典故,表明舜作为天子,而皋陶则是掌管刑法的官员。
  • 瞽瞍杀人:指的是舜的父亲瞽瞍(舜的继母和生母)杀了人。
  • 执之而已矣:表示舜对父亲的罪行采取了放任的态度。
  • 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孟子认为舜不可能禁止他的儿子杀害他的父亲,因为舜在父亲犯罪时已经受到某种形式的惩罚。
  • 然则舜如之何?:舜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呢?
  • 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舜选择了一个隐秘的地方,偷偷地背着儿子逃走,并隐居到海边。
  • 终身䜣然,乐而忘天下:在海边度过了一生,感到快乐而忘记了一切世俗的烦恼。

【译文】
桃应问道:“如果舜成为了天子,皋陶成为了法官,但舜的父亲瞽瞍杀了人,那么舜应该如何处理呢?”孟子回答说:“舜只需要把他抓起来就行了。”
“那么舜不会试图禁止吗?”
孟子说:“舜怎么可能会试图禁止他的继子呢?因为他已经被给予了某种形式的惩罚。”
“那么舜在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呢?”
“舜看待放弃整个天下,就像扔掉一双破旧的鞋子一样。他偷偷背着儿子逃跑,隐居到海边,度过一生,感到快乐而忘记了天下的一切。”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孟子关于道德、责任以及家庭情感的思考。孟子通过这个故事强调了道德行为的重要性,即在面对家族内部的矛盾冲突时,个人应保持道德原则和原则性。同时,诗中也表达了对于个体在面对极端困境时的超脱态度和内心平静的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