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杖登嵩高,遥望天中山。
羽翼不得前,薄暮空来还。
南行入匡庐,逝将上衡岳。
浮舟渡螺川,遂憩川上阁。
螺川濯濯古司谳,山木清秋晓行县。
云是天中驰檄来,知我穷愁且来见。
天中岞崿产异人,振衣独对清江滨。
宛如嵩高上登日,郁然相望真嶙峋。
嶙峋万仞动寒色,玉井冰花映天白。
不向空厅列鼎书,长悬孤榻留行客。
我曾读君文,叹君似长卿。
金门献赋后,当入承明庭。
今来江上作司理,谳狱如君复有几。
伯始从教博似云,胡威只是清如水。
越人久作汗漫游,横江又见红螺浮。
清秋一饮郇公酒,醉看朝霞江上楼。
憩螺川胡推官虞胄过访因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憩螺川胡推官虞胄过访因赠》是明代诗人毛奇龄创作的一首古诗。
在这首诗中,毛奇龄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宁静的自然风光画卷。诗中的“策杖登嵩高”,意味着诗人通过登山的方式来寻求心灵上的平静。而“遥望天中山”,则展现了山峦的雄壮与高远。诗人在诗中使用“羽翼不得前,薄暮空来还”这样的句子,表达了一种无奈和留恋,也反映出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深深喜爱。在“南行入匡庐”中,“逝将上衡岳”,表现了诗人向往更高更远的地方,同时也暗示着其内心的追求和向往。
毛奇龄通过对山水的细致描绘,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更是通过自然景观来抒发自己对政治理想和人生理想的追求与思考。例如,“宛如嵩高上登日,郁然相望真嶙峋”一句,既描绘了山峰峻峭的景象,也隐喻了诗人对于理想的执着和坚定。这种通过自然景观来寄托人的情感、理想和志向的创作手法,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颇为常见。
毛奇龄的作品不仅是文学艺术上的享受,更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他的诗作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情况,也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继承。例如,《憩螺川胡推官虞胄过访因赠》中,通过描写山川景色,间接表达了对明末清初社会动荡不安时期的感慨和忧虑。此外,毛奇龄本人也曾参与抗清军事的历史事件,这些背景也为他的诗歌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
《憩螺川胡推官虞胄过访因赠》不仅是毛奇龄文学成就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明代乃至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该诗的分析,人们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代文人的艺术才华,还能深入理解他们的文化理念和生活态度。因此,无论是对文学爱好者还是历史研究者来说,这都是一部不容错过的宝贵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