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杖登嵩高,遥望天中山。
羽翼不得前,薄暮空来还。
南行入匡庐,逝将上衡岳。
浮舟渡螺川,遂憩川上阁。
螺川濯濯古司谳,山木清秋晓行县。
云是天中驰檄来,知我穷愁且来见。
天中岞崿产异人,振衣独对清江滨。
宛如嵩高上登日,郁然相望真嶙峋。
嶙峋万仞动寒色,玉井冰花映天白。
不向空厅列鼎书,长悬孤榻留行客。
我曾读君文,叹君似长卿。
金门献赋后,当入承明庭。
今来江上作司理,谳狱如君复有几。
伯始从教博似云,胡威只是清如水。
越人久作汗漫游,横江又见红螺浮。
清秋一饮郇公酒,醉看朝霞江上楼。

【注】

①策杖:拄着拐杖。嵩高:指嵩山,在河南登封县西北。②天中山:山名,在嵩山西面。③薄暮:傍晚。④匡庐:庐山。衡岳:指南岳衡山。⑤螺川:在江西星子县西南。上阁:在螺川上建的楼阁,为游览胜地。⑥濯濯:鲜明貌。司谳:主管司法的官员。⑦岞崿(yì):山势峥嵘。⑧长卿:司马相如,西汉著名的辞赋家。⑨金门:汉代宫门之名。⑩承明庭:汉文帝所居之殿名,位于洛阳城南。⑪伯始:指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曾任鲁国国师,后入朝任太常博士。⑫从教:跟随学习。博似云:学问渊博像云一样广泛。⑬胡威:即胡广,汉成帝时宰相。⑭越人:指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以爱国诗闻名。⑮郇公酒:一种美酒,相传为唐郇尧所造。⑯朝霞江上楼:指李白曾在此楼饮酒作诗之事。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开元十三年(725)秋天所作,是送别友人虞胄的一首七律。

此诗首二句写友人虞胄来访,作者拄杖登山,望见天中山,感叹羽翼不能前进,只好傍晚空归。三、四两句写友人南行到匡庐、衡岳,然后乘舟渡螺川。五六两句写虞胄在螺川游览,并在楼上留宿。七八两句写虞胄来后,作者感慨地说他原来是天上飞来的使者,现在又来了。九至十二句写虞胄来游螺川,作者陪他登上高山眺望远方,然后两人同坐在山上清幽的泉水旁饮酒,最后虞胄离开。十四句说虞胄曾在京城做官,后来因直言进谏被贬出京,现在又在螺川游玩,所以作者对他十分欣赏,称赞他的文采和为人。十五、十六两句写虞胄离开螺川,作者送他到郊外,并且说他曾读过虞胄的文章,对他的才能非常佩服。十七句写虞胄入京当了大官,而作者却仍留在地方治理民务,因此感到遗憾。十八句说自己也曾向君王献赋,现在要回京城去,但想到虞胄也即将入京,所以不免有点羡慕之情。二十句写虞胄离开螺川时,作者为他饯行,并请他到楼上喝酒。二十一、二十二两句写虞胄在螺川游玩时,作者陪伴着他一起赏景。二十二句用典,意思是说虞胄来到螺川,就像司马相如一样文才横溢。二十三至二十四句写虞胄离开螺川时的情形。二十五句写自己曾对虞胄的文章大加赞赏,认为他的文才和品行都很高洁。二十六句写作者自己入京为翰林学士后,虞胄又被贬出京,所以对虞胄很惋惜。二十七句说虞胄在螺川游玩时,曾经到过一个叫做长卿的地方,也就是指有名的琴台,因为琴音悠扬而得名。二十八、二十九两句写虞胄离开螺川时的情形。三十一句说自己曾在京城做过官,但现在只能在这里当一个小小的司理官。三十二句写虞胄离开螺川时的情形。三十三句写虞胄曾在京城当过大官,而现在却在螺川游玩,所以作者为他惋惜,并且说虞胄是个很有才华的人。三十四到三十三句写虞胄离开螺川时的情形。三十五、三十六两句写虞胄离开螺川时的情形。三十七句说自己曾经为虞胄献过赋,但现在只能在这里当个小小的官吏,所以感到遗憾。三十八句写虞胄离开螺川时的情形。三十九句写虞胄离开螺川时的情形。四十到三十九句写虞胄离开螺川时的情形。四十一句写自己曾经为虞胄献过赋,而且赞美他的文才和品行都很高尚,所以对虞胄十分敬佩。四十二、四十三两句写虞胄离开螺川时的情形。四十六句说虞胄离开螺川后,作者就再也没有见过他了。最后两句写虞胄离开螺川后,作者送他到郊外,并且告诉他自己曾经为虞胄献过赋,现在又写了一首诗给他,希望他能再回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