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蓟门行

少年结束从边游,腰悬宝带金吴钩。
新随强弩出怀卫,跃马欲行双泪流。
青天银鹘渡榆水,昨日羽书来蓟丘。
烽烟四起塞垣动,朔风一夜关城秋。
燕兵索战破紫岭,汉将近前逾白沟。
此去定追朱鬣马,临行不换黑貂裘。
但随强弩后,何日大刀头。
羽檄起疆场,神兵下朔方。
谁言无所恃,大将出中堂。
驱车扬风沙,拔剑销欃枪。
北经月支窟,西扺楼烦王。
薄暮宿南亭,朝行过东光。
战阵逾骠骑,军营作护羌。
寒风效矢急,白日同沙黄。
杀气薄寒铁,敌运犹枯杨。
可怜流荡三城戍,复有招来六郡良。
突骑不收司马节,擒生羞逐羽林郎。
采花判结于阗女,醉舞新成石国装。
但教塞外春风发,那道城南秋夜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文学作品《古蓟门行》是唐代著名诗人高适在其第一次出塞游历蓟北时创作的。这首诗作不仅是高适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还以其深刻的情感表达和对士卒生活的同情而广受赞誉。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高适(704年—765年),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与岑参并称“高岑”,还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尤其擅长描绘边疆风光和戍卒生活,其作品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充满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
  1. 创作背景
  • 高适第一次出塞是在他35岁时,当时他被召到长安应试,但未中。之后,他应河西节度使哥舒翰的邀请,前往西北边疆任职,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游历。这次出塞之旅,让他有机会亲身体验边塞的生活,并留下了许多反映边塞风土人情的作品。
  1. 诗作内容
  • 《古蓟门行》全篇共五首,每首都从不同的侧面描绘了边塞士兵的生活状态。通过老兵、食用、敌军、勇卒、战乱五个角度,生动地展现了紧张而惨烈的边塞生活。
  • 在《古蓟门行》中,高适通过对战场环境的细致描写,表达了对士兵们艰苦生活的同情以及对他们英勇不屈精神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战争给士兵和他们家庭带来的深重苦难。
  1. 艺术特色
  • 这首诗歌语言质朴,情感真挚,通过平实的语言传达深沉的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此外,其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通过对不同场景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全面的边塞世界。
  1. 历史意义
  • 作为高适的代表作之一,《古蓟门行》不仅展示了唐代边塞文化的风貌,也为后人研究唐代文学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唐代文人关注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的文化精神。

《古蓟门行》作为高适的代表作,不仅在文学史上有其独特的地位,而且在文化史上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它通过生动的笔触和深邃的思考,展现了边塞士兵的生活状态和他们的精神面貌,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风貌及其文化特点,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