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酒垆送王十孝廉北行

巴山秋市悬青帘,市中却逢王孝廉。
当垆十五洗杯杓,眉间扑粉如红盐。
枫林百尺日初照,恼煞王郎尚年少。
五上公车十二年,碧发重遮绿罗帽。
巴山城下秋水清,垆头醉送王郎行。
明年我亦来燕市,看汝春风马上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巴山酒垆送王十孝廉北行》是毛奇龄所作,描绘了秋日市集中王十的外貌和其对王郎年少的感叹。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也表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与独特的艺术风格。具体分析如下:

  1. 诗人背景简介
  • 作者生平:毛奇龄,明末清初浙江萧山人。本名甡,字大可,又字齐于、于一,号初晴,一作秋晴。明诸生,后参与抗清军事,失败后流亡多年。康熙时荐举博学鸿词科,授检讨,充明史馆纂修官,但未复出。他的学识非常广博,著作极富,然而他因不肯核检原书,经常出错。
  • 文学成就:毛奇龄在经史及音韵学方面有所涉猎,并强记博闻。他的作品集《西河合集》四百余卷,收录了他的诗文及其他著作。
  1. 诗词原文解读
  • 诗句解析:《巴山酒垆送王十孝廉北行》描述了王十在巴山秋市中的外貌和行为。当垆十五洗杯杓,意味着王十正在酒馆中忙碌着。眉间扑粉如红盐,形容他的妆容精致,犹如抹上了红盐。枫林百尺日初照,恼煞王郎尚年少,这里通过枫林和朝阳的描述,衬托出王十的年少风采。
  • 主题思想:诗中不仅展现了一个年轻的学者形象,还表达了诗人对王十的敬仰之情。诗人通过对王十外貌和行动的描写,传达了他对王十才情的欣赏和对其未来的美好祝愿。
  1. 诗歌的艺术特色
  • 语言特点:毛奇龄的语言富有节奏感和画面感,善于使用生动的形象和细腻的情感来打动读者。这首诗通过丰富的细节描述,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 情感表达:毛奇龄将个人的情感融入诗中,使作品具有浓厚的人文情怀。他对王十的赞赏和对未来的期望都蕴含在诗行之中。
  1. 文化背景与社会影响
  • 时代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明代,那时的社会环境复杂多变,文人的生活状态也较为艰难。诗中对王十的描写可能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
  • 社会影响:《巴山酒垆送王十孝廉北行》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成为了研究明代诗歌的重要参考文本。同时,它也体现了毛奇龄作为诗人的艺术成就和社会责任感。

除了以上内容,还需要注意以下信息:

  • 历史评价:毛奇龄的文学作品在当时受到一定程度的认可,尤其是在他的同代人和后来的学者中,他的诗歌被广泛传颂。
  • 学术研究:对于《巴山酒垆送王十孝廉北行》,学界进行了一些研究和讨论,认为它是了解明代社会生活和文人心态的重要文献。

《巴山酒垆送王十孝廉北行》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也是对那个时代社会风貌的记录。通过对这首诗及其创作背景的学习,人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明代文人的生活和情感世界,以及他们如何在动荡的时代中寻求自己的定位和价值体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