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送春曲

送春归,春归在何处。
江草茫茫江水长,不识春阳去时路。
杨花堕地吹复飞,草间蝴蝶沾人衣。
游丝百丈绾欲断,平沙白日空迟迟。
江边酒垆十五女,不解春归客心苦。
红帘日落照眼明,犹唱阳春当金缕。
阳春唱罢思复思,可怜又是春归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西江送春曲》是明代诗人毛奇龄创作的一首古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毛奇龄,明末清初浙江萧山人,本名甡,字大可,又字齐于、于一,号初晴。学者称西河先生。明诸生。《西河合集》四百余卷。

  2. 诗歌原文
    送春归,春归在何处。
    江草茫茫江水长,不识春阳去时路。
    杨花堕地吹复飞,草间蝴蝶沾人衣。
    游丝百丈绾欲断,平沙白日空迟迟。
    江边酒垆十五女,不解春归客心苦。
    红帘日落照眼明,犹唱阳春当金缕。
    阳春唱罢思复思,可怜又是春归时。

  3. 诗歌赏析

  • 此诗通过描绘江南春天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春光逝去的深深惋惜和无奈之情。全诗语言朴实无华,却又情感真挚,充分展现了毛奇龄作为诗人的艺术才华。
  • 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诗人传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留恋。同时,也体现了古代文人对于四季更替的敏感和对于时间流逝的感慨。
  • 整首诗以春天为背景,通过细腻的观察,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融为一体,使得这首诗成为了描写春景的佳作。
  • 诗中的“游丝百丈绾欲断”等意象,既展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又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纠结和挣扎,使诗歌具有了更深的层次和内涵。
  1. 创作背景
  • 虽然《西江送春曲》的创作时间不详,但可以推测这首诗是在明朝末年或清朝初期创作的。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墨客常常表达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 毛奇龄作为一个有志之士,经历了战乱和社会变革,他的诗歌往往反映了他对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 在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都与诗中所描述的情景相呼应。因此,这首诗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具有历史研究的价值。
  1. 艺术特色
  • 《西江送春曲》的语言简洁明了,没有过多的修饰和雕琢,却能够清晰地传达出诗人的情感和意境。这种风格使得诗歌更加质朴自然,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 诗歌的结构紧凑有序,前后呼应,层次分明。开头两句直接点题,中间部分通过对春天景色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变化。结尾部分则再次强调了春天的消逝和诗人的感慨。这种结构布局使得诗歌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完整的美感。

可以看出《西江送春曲》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写景诗,它更是一首蕴含着丰富情感和深刻哲思的佳作。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鉴赏,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还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和智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