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还不如没有《尚书》。我对于《武成》这一篇,只取其中的两三页罢了。仁人天下无敌,凭借周武王这样最仁的人去讨伐商纣这样最不仁的人,怎么会让鲜血流淌得足以把杵都漂起来呢?”
《孟子·第十四卷·尽心下·第三节》是一篇古文,属于中国古代文学的范畴。在这篇作品中,孟子讨论了人性和道德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但后天的教育和社会环境会对人产生影响。他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主张通过教育和自我修养来培养良好的品德。同时,他也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主张以民为本,国家的利益高于君主的利益。此外,他还强调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认为君子应该具备仁、义、礼、智等品质,而小人则应远离这些品质。总之,《孟子·第十四卷·尽心下·第三节》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文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书》:指《尚书》。
《武成》:《尚书·周书》篇名,叙述了周武王伐纣之事。今存《武成》是伪古文。策:编成的竹简。
杵:舂杵,舂米用的棒槌。一说形状像杵的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