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有人曰:‘我善为陈,我善为战。’大罪也。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南面而征北狄怨,东面而征西夷怨。曰:‘奚为后我?’武王之伐殷也,革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王曰:‘无畏!宁尔也,非敌百姓也。’若崩厥角稽首。征之为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战?”
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四节
译文
孟子说:“有人说:‘我善于布阵,我善于作战。’这是大罪过。国君喜好仁,就会天下无敌。商汤向南方征讨,北方的民族就会埋怨,向东方去征讨,西方的民族就会埋怨,说:‘为什么不先来我们这儿?’周武王讨伐殷商的时候,战车三百辆,勇士三千人。武王对殷商的百姓说:‘不要害怕!我是来让你们得到安宁的,不是和你们为敌的。’殷商的百姓都把额角触地叩头,发出的声响如同山陵崩塌。‘征’的意思是‘正’,如果各个国家都端正自身,哪里用得着作战呢?”
介绍
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四节’是一篇出自《孟子》的书的一部分。它主要讲述了孟子与公孙丑的对话,讨论了关于仁和义的问题。孟子认为仁和义是人的基本品质,也是统治者应该具备的品质。他还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认为孝道是仁的基础。此外,孟子还提出了他的道德观和人生观。
在这段对话中,孟子首先指出了仁和义的本质:仁就是爱人,义就是正当的、正义的。他解释说,如果一个人不爱别人,那他就不是一个真正的人;同样,如果一个人不守正义,那他也不是一个真正的人。因此,仁和义是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的东西。
孟子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他认为,孝顺父母是每个人应该做到的事情,也是做人的根本。只有做到了这点,才能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品质的人。
孟子提出了他自己的道德观和人生观。他认为,一个人应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同时,他也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人们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这些道德品质。
‘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四节’是一篇探讨道德品质和个人修养的重要文章,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注解
陈:同“阵”。
革车:兵车。两:同“辆”。虎贲(bēn):勇士。
若崩厥角稽首:“厥角稽首若崩”之倒文。厥角:这里指以额触地。厥,同“蹶”,顿。角,额角。稽(qǐ)首:古时的跪拜礼,叩头于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