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甡居息不得意,支颐日望城南山。
东瓯夏君今赞府,策马邀我游其间。
出城风日稍暄霁,朔风吹面面不寒。
淮流本出自桐柏,到此渐觉横来宽。
前呼亭长先渡马,几曲淮流下如泻。
渡口方看载一航,道傍争欲开三雅。
须臾系马入枥林,濮公仙洞难追寻。
幽嵓尚自留丹灶,过涧谁能采碧芩。
相随野鹿度空谷,便启清樽坐萝屋。
红树雕时未放花,翠屏高处曾悬瀑。
重披荒径启前路,策马直临峰顶住。
长淮一带渺如环,万里苍茫尽烟雾。
从来黄白不易得,梅尉当前总仙客。
况有张王诸孝廉,曾经出入蓬瀛宅。
长林落日客未归,平田夜火光霏霏。
严城欲下葳蕤钥,尚见山前乌鹊飞。
游濮公山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游濮公山作》是明代诗人毛奇龄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充分展示了毛奇龄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以及他在仕途不顺时仍能保持的闲适心态。《游濮公山作》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深刻的自然描写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也使其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毛奇龄作为明末清初的著名文学家,他的诗作常常带有浓厚的个人情感和时代色彩。毛奇龄的生平并不显赫,他本名毛甡,字大可,又字齐于、于一,号初晴,一作秋晴。学者称之为西河先生,这不仅是对其才华的一种肯定,也是对其人生经历的一种反思。
《游濮公山作》中的“支颐日望城南山”表达了主人公对于自然的无限向往和内心的孤独感。这种情感在诗的后半段得到进一步加深,如“长淮一带渺如环,万里苍茫尽烟雾”等句子,描绘了一幅壮阔的河流景观,同时也反映了诗人面对自然景观时的感慨。
濮公山位于大别山最北端的余脉,距息县城南4公里,淮河南岸。濮公山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游览并留有大量诗词作品。例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提到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与濮公山的自然风光相映成趣。
《游濮公山作》是毛奇龄用其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所创作的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体现了毛奇龄个人的精神风貌和时代背景。通过阅读这首诗,读者不仅可以感受到毛奇龄独特的文学风格,还能深刻体会到古代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