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甡居息不得意,支颐日望城南山。
东瓯夏君今赞府,策马邀我游其间。
出城风日稍暄霁,朔风吹面面不寒。
淮流本出自桐柏,到此渐觉横来宽。
前呼亭长先渡马,几曲淮流下如泻。
渡口方看载一航,道傍争欲开三雅。
须臾系马入枥林,濮公仙洞难追寻。
幽嵓尚自留丹灶,过涧谁能采碧芩。
相随野鹿度空谷,便启清樽坐萝屋。
红树雕时未放花,翠屏高处曾悬瀑。
重披荒径启前路,策马直临峰顶住。
长淮一带渺如环,万里苍茫尽烟雾。
从来黄白不易得,梅尉当前总仙客。
况有张王诸孝廉,曾经出入蓬瀛宅。
长林落日客未归,平田夜火光霏霏。
严城欲下葳蕤钥,尚见山前乌鹊飞。
【注释】
濮公山:位于今安徽省桐城市西北,是天门山的支峰。赞府:官名,汉代称刺史为“赞”,故称太守为“赞府”。
出城风日稍暄霁,朔风吹面面不寒。——《游濮公山作》其一
译文:出了城,风日渐暖,晴光初照,虽然朔风凛冽,却吹不寒。
淮流本出自桐柏,到此渐觉横来宽。《游濮公山作》其一
译文:淮河的水流本来从桐柏山流出,到达这里渐渐感觉它宽阔了。
前呼亭长先渡马,几曲淮流下如泻。——《游濮公山作》其一
译文:前面有人呼唤着亭长的马匹,几曲弯弯曲曲地流淌下来就像泻水一样。
渡口方看载一航,道傍争欲开三雅。—— 《游濮公山作》其一
译文:渡口刚刚看到有一艘船载满了货物,道旁的人争相想要打开三雅之宴。
须臾系马入枥林,濮公仙洞难追寻。——《游濮公山作》其一
译文:片刻后系好马进入栎树林,濮公仙洞难以追寻到踪迹。
幽嵓尚自留丹灶,过涧谁能采碧芩。——《游濮公山作》其一
译文:深密的地方还留着丹炉,走过山涧谁能采得绿苔。
相随野鹿度空谷,便启清樽坐萝屋。——《游濮公山作》其一
译文:跟随着野鹿穿过空阔的山谷,便开启酒杯坐在藤蔓缠绕的小屋中。
红树雕时未放花,翠屏高处曾悬瀑。——《游濮公山作》其一
译文:在红色的树叶上雕刻时没有花朵盛开,高高的绿色屏障上曾经悬挂瀑布。
重披荒径启前路,策马直临峰顶住。——《游濮公山作》其一
译文:再次踏上荒凉的路径,开启了前行的道路,骑马直接来到山峰顶端停下。
长淮一带渺如环,万里苍茫尽烟雾。——《游濮公山作》其二
译文:长长的淮河两岸像圆环一样,远处的景色茫茫一片,尽是云雾缭绕。
从来黄白不易得,梅尉当前总仙客。——《游濮公山作》其二
译文:从来都不容易得到黄金和白银,眼前这位梅尉就像是仙人。
况有张王诸孝廉,曾经出入蓬瀛宅。——《游濮公山作》其二
译文:何况还有张、王等许多孝廉,他们曾经进出于蓬莱仙宫。
长林落日客未归,平田夜火光霏霏。——《游濮公山作》其二
译文:长林里夕阳已落,客人尚未回来,平田里夜晚灯光点点。
严城欲下葳蕤钥,尚见山前乌鹊飞。——《游濮公山作》其二
译文:城门即将关闭,但还可以看到山前的乌鸦在飞翔。
【赏析】
这首五言律诗是明代著名文学家毛甡(字居息)游览濮公山所作。濮公山,又称石门山,位于安徽桐城北四十里,是皖南大山区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此山以奇秀著称,山形奇特,峭壁千仞,林木葱郁。作者在诗中描绘了山势的险峻,以及自己对濮公山的喜爱之情。
第一句“游濮公山作”,点题表明是游览濮公山而作。诗人在此山游览时,心情十分舒畅,于是写下了这首诗。第二句写登上山后的所见所感。第三句写诗人站在高处远望,只见东瓯夏君如今当上了太守,正在策马引领游客游览此地。第四句写诗人登高之后,天气转晴,阳光照耀着大地。第五句写诗人在山上行走,感受到风力渐小,天气转暖。第六句写诗人在山上行走时,见到淮河水流由北向南流淌。第七句写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见前面有人招呼亭长带马先行,并听到前方传来阵阵歌声。第八句写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渡口有船只正在装货待发。第九句写诗人在山上行走时,发现路边有人正想打开宴会上的三雅。第十句写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野鹿在空谷中穿行。第十一句写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清酒被开启,人们在茅屋中饮酒赏景。第十二句写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树上的红叶还没有长满鲜花。第十三句写诗人在山上行走时,见到高处曾经悬挂过瀑布。第十四句写诗人在山上行走时,感到山势更加险峻。第十五句写诗人在山上行走时,见到淮河两岸如同圆圈一般。第十六句写诗人在山上行走时,见到远方的景色非常苍茫。第十七句写诗人在山上行走时,想到黄金和白银难得获得,眼前的梅尉就像是仙人一样尊贵。第十八句写诗人在山上行走时,见到张、王等众多孝廉曾出入于蓬莱仙宫。最后两句写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夕阳西下,客人尚未归来;夜色降临,田野中的灯火闪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