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亭何高高,梓水何连连。
四座且莫喧,听我歌潼川。
潼川州南射洪渡,天柱云封七盘路。
不见潼川绕地来,但见南津上天去。
南津令君负奇节,夜泛桃花暗流血。
桃花江上草初青,一夜寒风白如雪。
相传此地歼令君,招魂万里呼南云。
睢阳齿落白崖裂,苌弘血堕高梁焚。
令君家世本吴楚,北固山头射猛虎。
兴酣聚米划地殊,愁来投笔长心苦。
县官续食计车发,便请长缨系南越。
严助三年厌旧庐,庞公百里怀新割。
惊闻盗贼出巴下,玉垒珠江废耕稼。
白帝终成跃马王,红巾时起鸣狐诈。
慨然请行一星入,梦中曾见三刀集。
崎岖九坂谁肯前,忼慨王尊赴何急。
闺中有妇孟氏贤,从征作赋同车軿。
解绵系树苦食芋,封鱼涤釜长生鲜。
仓皇烽火接城野,急缮亭隍料牛马。
转战空闻笛里哀,升陴谁是搴旗者。
天心不解遂人志,人事良难胜天意。
纵教南八是男儿,难免西川尽捐弃。
丈夫死官久不屈,舂磨砦边自强立。
完城蔓子刎已迟,断头严将生难执。
霜刀环视惊罕希,诱以好爵啖以糜。
赤绳马头絷有待,无如南郑伤还归。
天阴雨冻地冰裂,乙酉之冬月初缺。
令君骂贼身死亡,正在潼川此时节。
君不见令君同死十七口,仝行死尽皆无有。
彭子退庵眼见知,长望桃花酹春酒。
又不见令君二子远相失,十六年来尚寻入。
难持齿发向天涯,疾走潼川自悲泣。
潼川潼川西近秦,桃花水落青春新。
我今歌罢潼川曲,还想潼川赴死人。
潼川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潼川歌》是明代诗人毛奇龄创作的作品,它以其深沉的历史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以下是对这首诗及其作者的详细介绍:
- 诗歌内容
- 历史背景与地理环境:诗中描绘了潼川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历史事件,如“天柱云封七盘路”和“不见潼川绕地来,但见南津上天去”,展现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观和深刻的历史变迁图景。
- 人物形象与事件:诗中塑造了南津令君的形象,通过描述他在桃花江上的英勇事迹,表达了对这位英雄的怀念和敬仰。
- 情感表达与象征意义:诗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如对国家兴亡、民族英雄的感慨,以及对家乡和亲人的眷恋。这种情感的表达,不仅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也使得诗歌具有了更深的象征意义。
- 艺术手法
- 对比与象征:诗歌通过对比潼川的自然风光与英雄的英勇事迹,以及自然景观的变化与历史的变迁,展现了诗人深厚的象征意味和艺术造诣。
- 抒情与叙事:诗中既有对历史事件的叙述,也有对个人情感的抒发。这种抒情与叙事的结合,使得诗歌既具有历史价值,又富有文学美感。
- 社会影响
- 文化传承:《潼川歌》作为明代的文学作品,其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为后世所重视,成为研究明代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 教育意义:诗歌中的深刻主题和艺术成就,对后人尤其是青少年具有重要的教育和启迪作用。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理解。
《潼川歌》不仅是明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影响了无数读者的心灵,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对于爱好文学和历史的朋友来说,深入研究和欣赏《潼川歌》,不仅能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也能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