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同年尤侗南归

东堂著作谁擅声,一时并让尤先生。
群公隔舍争问字,天子殿前长唤名。
今来慷慨赋归去,家在东湖最深处。
堂上重裁薜荔衣,门前自种垂杨树。
吴中筑室志未成,集贤坊下还留行。
堪怜五载追随意,顿有千秋万古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同年尤侗南归》是明代诗人毛奇龄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对友人尤侗南归的深厚情谊和对其成就的赞赏。这首诗不仅是对尤侗个人的赠别之作,也反映了明代文人间的交往与文化传承。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

  1. 作者介绍:毛奇龄,明末清初浙江萧山人,本名甡,字大可,又字齐于、于一,号初晴,一作秋晴。他是一位学者,曾参与抗清军事失败后流亡多年。在康熙时受到推荐,参与博学鸿词科考试,但并未中选,后来辞官回到家乡,专心治学。

  2. 诗歌原文
    东堂著作谁擅声,一时并让尤先生。
    群公隔舍争问字,天子殿前长唤名。
    今来慷慨赋归去,家在东湖最深处。
    堂上重裁薜荔衣,门前自种垂杨树。
    吴中筑室志未成,集贤坊下还留行。
    堪怜五载追随意,顿有千秋万古情。

  3. 诗意解析

  • 东堂著作谁擅声:这里指的是尤侗的著作在当时具有很高的声望和影响力,足以与其他学者相媲美。
  • 一时并让尤先生:尤侗因其卓越的才华和成就,被广泛认为是当时的文学大家之一。
  • 群公隔舍争问字:尤侗在文人圈内享有极高的声誉,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动都会引发众人的关注和讨论。
  • 天子殿前长唤名:尤侗的名字常常被皇帝呼唤,显示了他在朝廷中的显赫地位。
  • 慷慨赋归去:尤侗选择南归,可能是出于对故土的眷恋或个人的理想追求。
  • 家在东湖最深处:尤侗在家乡有自己的居所,这个居所位于风景优美的东湖之畔。
  • 堂上重裁薜荔衣:尤侗在家中精心布置自己的书房,就像重新裁剪薜荔做成衣服一样,体现了他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 门前自种垂杨树:尤侗在家门口种植了垂杨柳,这不仅是装饰,也是他对家乡的一种情感寄托。
  • 吴中筑室志未成:虽然未能完全实现自己建房的梦想,但尤侗依然坚持这一志向,展现了他不屈不挠的精神。
  • 集贤坊下还留行:尤侗在集贤坊下留下了他的行踪,这表明他愿意留下自己的脚步,继续前行。
  • 堪怜五载追随意:尤侗在南归的过程中经历了五年的时光,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这种执着让人感到惋惜。
  • 顿有千秋万古情:尤侗的南归不仅是为了个人的发展,也体现了他对家乡、对文化的深厚情感。这种情感跨越时空,成为千古流传的美好记忆。

《送同年尤侗南归》不仅是一首表达对尤侗南归之情的赠别诗,更是一首充满才情和情感的作品。它不仅反映了明代文人的交往方式和文化传承,也展示了诗人自身的才华和情感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