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支硎山

白云所宿处,远在牛头峰。
我来振孤策,独蹑麇麚踪。
日落烟景沈,杳霭闻疏钟。
支公久沦化,无人继谈宗。
石室空崚嶒,流泉尚淙淙。
去鹤不可招,月明幽涧松。
欲访紫岩迹,莓苔今几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游支硎山》是一首描写苏州西郊支硎山的古诗,由清代乾隆时期的诗人弘历所作。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
    依旧青山与白泉,重来过眼又三年。 发硎那是庖丁刃,招鹤仍参高士禅。 舞为(去声)鼓琴同木石,甜如食蜜彻中边。设云佛法全拈出,远矣失之大不然。

  2. 作者简介

  • 弘历:即清高宗,爱新觉罗氏,满族,雍正第四子,年号乾隆。在位期间,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他是一位具有卓越文学修养和文化造诣的皇帝,尤其擅长诗作和书法,其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人的思想情感。
  1. 诗作内容分析
  • 描绘环境:诗中通过“依旧青山与白泉”等句子,生动地描绘了支硎山的自然风光,青山绿水、白泉潺潺,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又美丽的画面。
  • 表达怀旧之情:诗人通过对支硎山的多次重游,表达了对往昔岁月的怀念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诗中的“发硎那是庖丁刃”,用比喻手法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欣赏。
  • 展现佛道交融:诗中的“招鹤仍参高士禅”体现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敬仰,同时也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修行境界,体现了作者内心的平和与智慧。
  • 强调艺术享受:通过描述击鼓、弹琴等活动,展现了诗人追求高雅艺术生活的态度。诗中的“甜如食蜜彻中边”等句子,表达了这些活动带来的愉悦感受和心灵的充实。
  • 探讨佛法哲理:“设云佛法全拈出,远矣失之大不然”反映了诗人对于佛法深层次理解的追求,也显示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探索。
  1. 诗歌鉴赏
  • 语言风格:弘历的诗歌语言精炼而富有表现力,善于运用典故和比喻手法,使诗歌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能触动读者的情感。
  • 主题思想:这首诗不仅描述了支硎山的自然景观,更通过山水之间的对话,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人生哲学以及精神追求的深刻体悟。
  1. 文化背景
  • 支硎山的历史:支硎山位于苏州市西郊,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山名源于东晋时期高僧支遁,其事迹和诗文成为后人传颂的对象。山上还保留有宋代的寒泉和虞廷臣所书的“寒泉”两字,展示了古代文人雅集的场所。
  • 佛教文化的影响:支硎山不仅是一座风景秀丽的山峰,也是佛教文化的重要传播地之一。许多僧人在此修炼讲学,留下了诸多文化遗产。

《游支硎山》作为一首描绘苏州西山支硎山的古典文学作品,不仅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颂,更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的表达,以及对佛教文化的一种传承与发扬。这首诗不仅是了解清代文人生活情趣的重要窗口,也是研究江南地区文化和佛教文化的重要文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