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赠淮安王君七十并示令子文学

少年曾作淮阴游,伍胥庙傍寻酒楼。
此时酣饮鲜杂客,座上往往来王猷。
繁花当窗午云热,醉馀隔院听楚讴。
因之登堂拜献老,有若健柏凌嵩丘。
迄今廿载忆朋旧,梦回月出清淮流。
但闻市少已渐散,纵有亦复非黑头。
昨来徵车税城下,欲入不得烂两眸。
犹幸同馆尽相识,淮市三子居最优。
其中李生与王氏,实为羊邓深绸缪。
况当献老年七十,秩阁将复倾庶羞。
彦方高志但居里,逸少爱闲长泛舟。
那能侍杖效宪乞,一觞捧出丹霞浮。
长安雨歇鸿雁发,蓬池水落芙蓉秋。
千年碧藕欲揽寄,冻沈三挫成一瓯。
人生得岁贵适意,为我寄语且缩篘。
不信但看服彩者,在家亦已扶鸣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赠淮安王君七十并示令子文学》是诗人毛奇龄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作于康熙时,由毛奇龄亲自书写,并附有详细的注解,体现了当时文人对于书法艺术的重视和推崇。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信息
  • 基本信息:毛奇龄(1623—1716),字初晴,后改今名,号西河,浙江萧山人。
  • 生平经历:毛奇龄少年时期曾游历淮阴,并在伍胥庙旁寻访酒楼。
  • 文学成就:毛奇龄在康熙年间担任翰林院检讨,著有《明彦方高志》等作品。
  1. 诗作内容
  • 少年往事:诗人回忆少年时期的淮阴游历,提到与伍胥庙傍的寻酒楼。
  • 饮酒场景:描述座上的客人和王猷的到来,以及繁花当窗、午云热的美景。
  • 楚讴音乐:醉后隔院听见楚国的音乐,感受文化的交流与传承。
  • 拜献老王:因敬仰之情,诗人登堂拜献老王,表达了对前辈的尊敬。
  1. 艺术特色
  • 书法韵味:毛奇龄不仅诗才横溢,而且精通书法艺术,此诗用笔讲究,展现了其深厚的书法功底。
  • 情感表达:诗歌中蕴含着深深的敬慕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的感慨和对过往时光的怀念。
  • 历史背景:通过描绘淮阴的历史背景,为读者提供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1. 艺术影响
  • 文学地位:毛奇龄的这首诗不仅在当时受到赞誉,而且在后世也被视为重要的文学遗产。
  • 书法价值:作为毛奇龄的代表作之一,此诗的书法形式也具有很高的收藏和鉴赏价值。
  • 文化传播:通过毛奇龄的这首诗,可以了解到清代初期的文化氛围和文人雅集的场景。

《寄赠淮安王君七十并示令子文学》不仅是一首充满诗意的文学作品,也是研究清代文化、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清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