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孔子之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去齐,接淅而行,去他国之道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孟子曰:“孔子之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去齐,接淅而行,去他国之道也。”
孟子说:“孔子离开鲁国的时候,说‘我们慢慢地走吧’,这是离开祖国的态度。离开齐国的时候,把淘完的米捞出来,来不及把它做熟就出发了,这是离开别国的态度。”
。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由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轲及其弟子编撰而成,记录了孟子的思想观点、政治活动和政治主张。
《尽心下·第十七节》主要探讨的是人性的问题。在这一章中,孟子提出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观点,并进一步阐述了仁政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现仁政的方法。他认为君主应该以德服人,通过施行仁政来教育民众,使他们明白什么是善恶、是非。
具体来说,在这节文中,孟子强调了一个重要的概念——人性中的“恻隐”(同情心)和“羞恶”(耻辱感)。他指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大人也。”这意味着只有具备了这种基本的情感反应的人才能被称为真正的大人物。接着,孟子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仁义礼智,非由
接淅:把正在淘洗的大米滤干,比喻行色匆忙;淅,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