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孔子之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去齐,接淅而行,去他国之道也。”
诗句:孟子曰:“孔子之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去齐,接淅而行,去他国之道也。”
译文:孟子说:“孔子离开鲁国时,他说‘迟迟我行也’,这是离开父母之国的正确做法。离开齐国时,他只接了一点雨就上路了,这是离开别国的正确做法。”
注释:1.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公孙氏,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居)。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世称“孟轲”,是继孔子之后的著名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 “迟迟吾行也”:迟迟,指缓慢不决,这里形容孔子离开鲁国时的迟疑和不舍。
- “去父母国之道”:《论语·子路篇》记载:“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子路问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从正,则令不行邪?是从,则百姓不亲邪?是以君子之治也,禁于未形;而思其可畏,则威可保;从而不改,则令不可更;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贤。夫使民敬、神祇,然后可以长久。’”孔子在鲁国任职期间,因为鲁国的国君不听从他的教导,导致国家政治黑暗,人民生活困苦,孔子不得不离开鲁国。
- “去齐”:齐,指齐国。
- “接淅而行”:接淅,指接上下雨后的水。淅,古代一种细雨。这句话描述的是孔子在齐国遇到下雨的情况,他只接上几滴雨水就继续前行,说明孔子对路途的艰辛和环境的恶劣并不在意,而是专注于自己的目标和任务。
- “去他国之道也”:他国,指其他国家。这句话描述的是孔子离开齐国的情况,他只接上几滴雨水就继续前行,说明孔子对路途的艰辛和环境的恶劣并不在意,而是专注于自己的目标和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