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倕名在沈谢间,垂老被召来燕关。
庞严李益不敢荐,三年将返支硎山。
苏州使相甫开幕,便展干旄导情愫。
临海还招鲍照归,渡江且逐陈琳去。
吴中故旧多隐沦,草堂仍筑东湖滨。
浣花不厌主宾晚,种菊爱看乡井春。
只愁曲巷鲜凭轼,石鼓遗文倩谁识。
韩愈曾言空马群,一顾燕台泪沾臆。
陆生赴苏州幕
介绍
《陆生赴苏州幕》是一首由清代诗人毛奇龄创作的诗,表达了诗人在年老时被征召进京的心境和对故乡的眷恋。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诗人个人的遭遇,还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氛围和文化背景。
从文学角度来看,这首诗以其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文人在政治动荡时期的个人命运。诗中的“陆倕名在沈谢间,垂老被召来燕关”直接点明了诗人的身份与遭遇,即陆倕虽然才华出众,却在老年被召入朝廷。这种描述不仅展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文人的期望与压力。
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分析,《陆生赴苏州幕》的创作背景与诗人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清代中后期,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多事之秋,政治上的变动频繁,文人的生活也因此受到很大影响。这首诗通过描写陆倕的经历,不仅传达了诗人的情感,也间接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例如,诗中提到“庞严李益不敢荐”,暗示了当时官场的黑暗与腐败,以及文人在政治风波中的无奈与挣扎。
从地理文化的视角来看,陆游的足迹遍布江南水乡,他对苏州有着深厚的感情。诗中的“临海还招鲍照归,渡江且逐陈琳去。吴中故旧多隐沦,草堂仍筑东湖滨。浣花不厌主宾晚,种菊爱看乡井春”等句子,描绘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情怀念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这些诗句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也反映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从艺术手法来看,《陆生赴苏州幕》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诗歌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例如,诗中使用的“支硎山”、“福禄光明”等意象,不仅增添了诗意,也反映了作者的艺术追求和审美情趣。
《陆生赴苏州幕》不仅是一首反映个人经历的诗歌,更是一幅展现清代中后期文人生活与心态的历史画卷。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化传统以及文人的生活状态,从而更好地把握文学作品在历史和文化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