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山画松歌和施学士

生年不识慈仁松,曾观三鬣图画中。
今来习见转蹙缩,何如寻向云门峰。
宣州学士顾我说,柏视山人负高节。
能于指下作怪形,跛虎挛龙互吞齧。
祗须捉鼻诱其画,墨沈胶浆杂鹅炙。
但吟小句绿窗间,便写高枝碧山下。
营丘作画不赠人,空画五叶长等身。
岂如蘸笔换诗句,咏歌倍觉生精神。
大荒柜格有老干,一干发作千年春。
第恐地窄绢床短,手扪脚蹴非其真。
学士索画强自呻,我亦窃效东家颦。
他年筑居傥与邻,连予写入清溪滨,溪傍一松千万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瞿山画松歌和施学士》是北宋诗人梅尧臣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通过描写画家施昌龄在瞿山上的绘画活动,展现了画家的技艺、画家的精神风貌以及作者对自然美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和艺术的热爱。以下是对这首诗的介绍:

  1. 诗歌原文

瞿山秀绝天下景,
画松一树高百尺。
手攀青天为笔端,
心游万仞看不足。

前年曾见施昌龄,
写向瞿山作真本。
如今复到瞿山去,
却把旧图重添损。

施昌龄,字子开,北宋画家,擅长山水画,尤以墨竹著称。他与梅尧臣交好,两人经常一起游历名山大川,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篇,其中就包括这首《瞿山画松歌》。

  1. 诗歌解读
  • 瞿山秀绝天下景:描绘了瞿山的自然美景,秀美得无与伦比,如同天下所有的地方都比不上。

  • 画松一树高百尺:用夸张的手法形容一棵松树高大到了百尺(一尺约等于30厘米),形象地展现了松树的挺拔和壮观。

  • 手攀青天为笔端:比喻画家手中的笔就像攀爬青天一样,意指画家的笔法灵动而自由,仿佛能触及天空。

  • 心游万仞看不足:形容画家的内心世界广阔无边,即使看到了万里之高的山峰也感觉不够看,比喻画家对艺术的探索和追求永无止境。

  • 前年曾见施昌龄:回忆前年与施昌龄一同游览瞿山的经历,那时施昌龄正在创作一幅名为《瞿山真本》的画作。

  • 如今复到瞿山去:现在又再次来到瞿山,这次是为了重新观赏或者寻找灵感,继续创作新的画作。

  • 却把旧图重添损:虽然看到施昌龄的新作,但因为旧有的版本已经有所增加或改变,所以无法确定新画的真实程度。这句话体现了诗人对新旧作品的比较和思考,也反映出他对艺术变化和创新的追求。

《瞿山画松歌和施学士》是一首充满艺术气息的古诗,通过对画家施昌龄的赞美,表达了对艺术创作的热爱和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感悟和对艺术创作的深刻理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