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二十五节

浩生不害问曰:“乐正子何人也?”
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
“何谓善?何谓信?”
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本章品评人物。

孟子认为,像乐正子那样的人,是善人,是诚信的人。乐正子出使齐国时去看孟子。孟子问他为什么过了几天才来看自己,乐正子就老老实实地说,因为找馆驿。虽然挨了孟子的批评,但还是实话实说。孟子说他是诚信的人,恐怕是事实。鲁国有小人不让鲁平公去看望孟子,乐正子知道孟子是个圣人,劝平公去看望孟子。说乐正子是个善人,大概也是事实。

但孟子对乐正子的评价,是很有分寸的。他认为,乐正子介于“善”于“信”二者之间,但处在“美”“大”“圣”“神”四者之下。

介绍

《孟子·第十四卷·尽心下》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由孟子及其弟子所著。这部书籍记录了孟子的思想和哲学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赵国人,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孔子的孙子,曾担任齐国的相国,后因政见不同而被罢免。在齐国期间,孟子提出了“仁政”思想,主张君主要以德治民,推行“王道”,反对暴政和战争。他的著作包括《离娄》、《公冶长》、《滕文公》、《告子》、《梁惠王》、《公孙丑上》、《公孙丑下》《孟氏春秋》等。

《孟子·第十四卷·尽心下》中的“第二十五节”,即“尽己之力,而以事其亲”。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侍奉父母,这是对父母的孝道。孟子认为,孝顺父母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也是道德修养的重要表现。他强调,孝敬父母不仅是为了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更是为了培养自己良好的品质和品德。

注解

浩生不害:姓浩生,名不害。齐国人。

浩生不害问道:“乐正子是什么样的人?”

孟子说:“是善人,是个诚信的人。”

“什么叫做善?什么叫做信?”

孟子回答说:“值得人喜欢叫做善,善为自身所拥有叫做信,使之充盈实在叫做美,不但充盈实在而且能够光彩夺目地表现出来叫做大,大而又能化育万物叫做圣,圣达到不可测度的境界叫做神。乐正子是处在‘善’与‘信’两者之中,但还没达到‘美’‘大’‘圣’‘神’四者的要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