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生不害问曰:“乐正子何人也?”
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
“何谓善?何谓信?”
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
诗句解析
1. 孟子回答乐正子的问题:
原文: 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
注释: “善人”指的是有道德、有修养的人;“信人”指的是守信的人。
2. 孟子解释“善”、“信”的含义:
原文: 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注释: “可欲之谓善”是指人们所追求的、认为美好的东西,是善的表现;“有诸己之谓信”是指自己拥有并实践的行为,是守信的表现;“充实之谓美”是指事物或行为本身充实、完美无缺;“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是指具有充实和光明的品质,成为伟大的人物;“大而化之之谓圣”意味着伟大到能够影响和改变他人的境界;“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是指达到了圣人的境界,智慧高深莫测。
译文
浩生不害问孟子:“乐正子是个怎样的人物?”
孟子答道:“他是一个善良、讲信用的人。”
他继续询问:“什么是善良?什么是信用?”
孟子回答说:“被人们所渴望的,就是善良的表现;在自己的行为上有所体现,就是守信用的表现;自身行为充实,就是美好的;自身行为充实并且有光辉,就是伟大的;自身行为伟大且能影响和改造他人,就是圣人;达到这种境界后智慧又高深莫测,就是神。”
赏析
这首诗通过孟子的回答,阐述了“善”与“信”的定义及其相互关联。孟子将“善”定义为追求人们普遍认同的好的事物,而“信”则强调个人在行为上的诚实守信。进一步地,孟子详细解释了何为“善”,包括被人们渴望的美好、自身的实际行动等;而何为“信”,则是个人内在品质的展示,包括对自我的要求和对他人的关怀。通过这一对话,孟子展现了其深厚的人文关怀以及对道德品质的推崇。同时,通过这些定义和解释,孟子也传达了儒家重视内心修养和外在行为的哲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