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译文:
孟子说:“人对味道的喜好,对颜色的感觉,对声音和气味的感受,对舒适和安逸的追求,这些都是人的本性。然而,这些喜好和追求并非完全由人的本性所决定,其中还包含着天命的成分。君子不会把这种天赋予人的特质称为‘本性’。在父子关系中,仁爱是自然而然的;在君臣关系里,道义是自然而然的;在宾客关系中,礼节是自然而然的;对于贤者来说,知识也是自然而然的。至于天道,它同样包含自然的因素。然而,这些自然而然的东西,君子并不会把它们归结为‘本性’。这是因为,虽然这些东西都源自于人的本性,但它们并不只是简单地反映或复制人的本性,而是经过后天的实践、学习、思考和修养而逐渐形成的。所以,即使它们是天生的,君子也不会称之为‘本性’。”
注释:
-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他提出“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通过教育可以使人向善。
- “口之于味也”:这里指的是人的味觉器官对于各种食物的味道有天然的偏好和敏感度。
- “目之于色也”:这里指的是人的视觉感官对于颜色有天然的偏好和敏感度。
- “耳之于声也”:这里指的是人的听觉感官对于声音有天然的偏好和敏感度。
- “鼻之于臭也”:这里指的是人的嗅觉感官对于气味有天然的偏好和敏感度。
- “四肢之于安佚也”:这里指的是人的四肢对于舒适和安逸有天然的偏好和敏感度。
- “性也”:这里的“性”是指人天生的本能或特性。
- “有命焉”:这里的“命”是指天命或命运。
- “君子不谓性也”:君子不会把这种天赋予人的特质称为“本性”。
- “仁之于父子也”:这里指的是仁爱在父子关系中的体现。
- “义之于君臣也”:这里指的是道义在君臣关系中的体现。
- “礼之于宾主也”:这里指的是礼节在宾客关系中的体现。
- “知之于贤者也”:这里指的是知识在贤者身上的体现。
- “圣人之于天道也”:这里指的是圣人对于天道的理解。
- “命也”:这里的“命”是指天命或命运。
- “有性焉”:这里的“性”是指人的本性或本质。
- “君子不谓命也”:君子不会把这种天赋予人的特质称为“本性”。
赏析:
这段文字主要阐述了孟子关于人的本质和天命的观点。孟子认为,人对味道、颜色、声音、气味等的喜好以及四肢的舒适和安逸都是人的本性,但这种喜欢和追求并非完全由人的本性所决定,其中还包含着天命的成分。君子不会把这种天赋予人的特质称为“本性”。
在父子关系中,仁爱是自然而然的;在君臣关系里,道义是自然而然的;在宾客关系中,礼节是自然而然的;对于贤者来说,知识也是自然而然的。至于天道,它同样包含自然的因素。然而,这些自然而然的东西,君子并不会把它们归结为“本性”。这是因为,虽然这些东西都源自于人的本性,但它们并不只是简单地反映或复制人的本性,而是经过后天的实践、学习、思考和修养而逐渐形成的。
这段文字强调了后天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以及人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改变和提升自己的本性。同时,它也提醒人们要珍惜和尊重自己的本性,不要过分依赖或迷信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