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归,斯受之而已矣。今之与杨墨辩者,如追放豚,既入其苙,又从而招之。”
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二十六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孟子说:“避开墨子学派的,一定会归入杨朱学派;避开杨朱学派的,一定会归入儒家学派。回归了,就接纳他罢了。如今和杨朱、墨翟学派辩论的人,就像追赶走丢了的猪,已经回到猪圈了,还要跟着把它的脚拴好。”
介绍
孟子·第十四卷·尽心下·第二十六节”是一篇中国古代的散文,出自《孟子》一书。
《孟子》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哲学著作,由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者孟轲所著。全书共七篇,分为上下两卷,其中上卷主要论述了人性、道德、政治等方面的理论,而下卷则以对话的形式记录了孟子与其他思想家之间的辩论和讨论。
“尽心下”是《孟子》中的一篇,主要论述了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在这篇课文中,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只要通过正确的教育和修养,就能够达到道德的高度。他还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为社会的和谐稳定作出贡献。
“第二十六节”则是这篇课文中的一个具体问题或议题,可能是孟子在回答他人关于道德修养、社会责任等方面的问题时所提出的。由于原文已经失传,我们无法得知具体的讨论内容,但可以推测这段文字应该是孟子对于如何实践“仁政”、“礼治”等儒家思想的具体阐述。
“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二十六节”是一篇探讨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文献,对于我们理解儒家思想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注解
放:放任,走失。
苙(lì):养牲畜的栅栏。招:羁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