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之滕,馆于上宫。有业屦于牖上,馆人求之弗得。
或问之曰:“若是乎从者之廋也?”曰:“子以是为窃屦来与?”
曰:“殆非也。”“夫予之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拒。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
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三十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孟子到滕国去,住在上宫。有一双没编好的草鞋放在窗台上不见了,旅馆里的人来找,但没找到。有人问孟子说:“这么说是您的随从把草鞋藏起来了吧?”
孟子回答说:“你以为他们是为偷草鞋来的吗?”
那人回答说:“大概不是。但是,您开设科目,招收学生,走了的不追问,来到的不拒绝,只要怀着求学的心来,就接受他,难免道德水准不一。”
介绍
《孟子·第十四卷·尽心下·第三十节》是一篇古文,属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之一。这篇文章主要论述了仁义道德的重要性,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文章通过孟子与弟子之间的对话,阐述了仁、义、礼、智、信等五常的重要性,以及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
在文章中,孟子首先指出,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却会影响一个人的品性和行为。因此,修身齐家成为了个人修养的基础。接着,孟子提出了“仁者爱人”的观点,认为只有具备了仁德之心,才能关爱他人,实现社会的和谐。
孟子还强调了“义”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应该坚守正义,不屈从于不正之风。他还提到了“礼”的作用,即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使社会更加文明有序。最后,孟子提到了“智者”和“信者”,认为他们能够明辨是非,坚持原则,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孟子·第十四卷·尽心下·第三十节》一文,不仅具有深厚的儒家文化底蕴,而且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也具有重要意义。它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如何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人格的思考,对于现代人来说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注解
馆:住馆舍。上宫:别宫名。
业屦:指尚未编织好的草鞋。屦,草鞋。
廋(sōu):隐藏。
设科:开设课程,犹言开门授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