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之滕,馆于上宫。有业屦于牖上,馆人求之弗得。

或问之曰:“若是乎从者之廋也?”曰:“子以是为窃屦来与?”

曰:“殆非也。”“夫予之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拒。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

诗句翻译:孟子在滕国的时候,在上宫的馆舍住宿。有个学生将鞋子放在窗台上,馆人找了很久都找不到。

译文:孟子在滕国的上宫做客,有个学生把鞋子挂在窗户上,而馆人找了许久都没找到。

注释: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 邹国(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 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孟子在滕国时,有位学生将自己的鞋子挂在窗户上的情景。馆人多次寻找,却始终未能找到。当有人询问孟子时,孟子回答表示,馆人可能误以为学生偷走了鞋子,但实际上,这只是学生的个人行为而已。孟子进一步解释,他设立科考的目的,是希望来者能以诚实之心参与,而不是去追求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