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穿逾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逾之类也。”
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三十一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孟子说:“人人都有不忍心做的事,把这种心推及他所忍心做的事上,就是仁。人人都有不愿做的事,推及他想做的事上,就是义。人如果能够把不想害人的心扩展开,那么仁就会用之不竭了;人如果能够把不挖洞、跳墙的心扩展开,那么,义就会用之不竭了;人如果能够把不受人轻蔑的心理扩展开,就能无论到哪里,行为都符合义。士人不该说话的时候说话,这是用言语来套取人;该说话的时候不说话,这是用沉默来套取人,这些都是挖洞、跳墙之类的行径。”
介绍
。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由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轲及其弟子编撰而成,记录了孟子的思想观点、政治活动和政治主张。全书共七篇二十一篇。
《尽心下·第三十一节》出自于《孟子 · 第十四卷》,主要讲述了孟子关于“仁”的论述以及对人性的探讨。这一部分详细阐述了孟子对于“仁”字的理解,强调了仁爱、忠诚和道德的重要性,并且讨论了如何通过教育来培养出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才。
具体来说,《尽心下·第三十一节》主要讲述了以下几点:
关于“仁”的论述:孟子认为,“仁”是人类社会的基石,它不仅关乎个人行为,也影响着整个社会。他强调了“仁爱”和“忠诚”,认为只有具备这些品质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人性探讨
注解
穿窬:穿洞越墙,偷窃之意。
无受尔汝之实:指不愿受别人的轻贱,就要先有不受轻贱的言语行为。“尔”“汝”是古代汉语中表示轻蔑感情色彩的人称代词。
餂(tiǎn):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