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宪徐公以掌院兼史馆监修奉赠一十四韵

古称中执法,但畏上殿争。
自公入南司,郡国皆澄清。
率属谨锁钥,以实不以名。
峨峨总六察,见事真风生。
从来陈正志,能感圣主情。
何况弹新参,动使群寮惊。
朝阳有翔凤,忼忾时一鸣。
君子秉至德,缄嘿岂所营。
特念兰台官,旧本通承明。
以故东观书,仍得藉鉴衡。
太微当向曜,所丽惟四星。
秋高肃禁令,不止象火荧。
主宪得正士,视履归章程。
谁言唐子方,仅在著直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总宪徐公以掌院兼史馆监修奉赠一十四韵》是明代著名诗人毛奇龄的作品,该诗作于明朝末年,作者通过这首诗向当时的掌院兼史馆监修的总宪徐公致敬,表达了对徐公政绩的赞扬和对其人格的敬仰。以下是对该作品及其作者毛奇龄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总宪徐公以掌院兼史馆监修奉赠一十四韵》的作者是明末清初的学者、诗人毛奇龄。毛奇龄本名甡,字大可,又字齐于、于一,号初晴,另有秋晴之称。他是一位博学的学者,不仅在经史及音韵学方面有深入研究,还强记博闻,著述极富。毛奇龄在明末清初的历史背景下,曾参与抗清军事并在失败后流亡多年,后因康熙年间的推荐才得以重新进入文坛。

  2. 诗歌背景:诗中提到“古称中执法,但畏上殿争”,表明了当时朝廷中的一些斗争现象,而“自公入南司,郡国皆澄清”则说明在徐公担任掌院兼史馆监修期间,国家政治清明,治理得当。“率属谨锁钥,以实不以名”进一步描述了徐公在任内严以律己,不追求虚名的态度。这些描写反映了徐公的执政风格和为政理念,以及他对国家的忠诚和责任感。

  3. 诗中意象分析:诗中的“朝阳有翔凤,慷忾时一鸣”描绘了徐公如凤凰般高贵且具有远见的领导形象。“君子秉至德,缄嘿岂所营”则表现了徐公高尚的道德品质,他虽不张扬但深藏功与名。“特念兰台官,旧本通承明”可能指的是徐公在任职之前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知识,能够将传统的智慧与现代的实践相结合。

《总宪徐公以掌院兼史馆监修奉赠一十四韵》不仅仅是一首表达对历史人物敬意的诗歌,更是一首富有哲理和历史内涵的作品。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明代晚期的政治风貌和个人品格,以及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理想追求与现实挑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