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游仙诗四十首 其二

茅屋三间不染尘,松风萝月独相亲。
空山不要闲钱使,点得黄金别赠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山中游仙诗四十首·其二》是清初诗人汪琬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审美趣味和深邃的意境在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对这首诗进行介绍:

  1. 作者介绍
  • 汪琬,字苕文,号莲社居士,江苏吴县人,清代文学家,有“小汪钝翁”之雅号。
  • 他的诗作以清新脱俗、自然淡泊的风格著称,尤擅长写景抒情。
  1. 诗歌原文
    茅屋三间不染尘,松风萝月独相亲。空山不要閒钱使,点得黄金别赠人。

  2. 诗歌鉴赏

  • 意境描绘:诗中的“茅屋三间不染尘”,展现了诗人所居环境的洁净与宁静。而“松风萝月独相亲”则传达出诗人与自然的亲密无间,体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闲适心境。
  • 哲理意味:诗句中的“空山不要閒钱使”,表达了诗人对于物质欲望的超脱,以及对金钱无用论的见解。而“点得黄金别赠人”,更增添了几分人情世故的复杂性,反映出诗人对于人际交往的深刻理解。
  1. 历史背景
  • 这首诗创作于清初,这一时期的文人普遍追求超逸的人生态度,强调个性的自由表达。同时,清初的社会背景也使得诗歌中出现了大量反映个人情感和哲理思考的作品。
  1. 艺术特色
  • 诗歌采用简洁明快的语言,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传递出深远的意境。
  • 在结构上,采用了五言律诗的形式,严谨而又不失灵动,体现了古代诗歌的传统风貌。
  1. 文化意义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诗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它不仅反映了诗人的审美取向,也是其哲学思考和文化理想的体现。
  • 通过阅读此类作品,读者可以深入理解古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从而更好地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山中游仙诗四十首·其二》不仅是一首表达诗人内心世界的佳作,也是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生活哲学和社会背景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