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代重文治,翘车递相因。
圣教开中天,皎若星日陈。
诏令下郡国,荐达如崔骃。
策对赐著作,不止能亲民。
所念胜国史,是非方未伸。
馆录既渐缺,册府亦已湮。
因命合绳纂,众腋同补纫。
载事在集意,辨误需求真。
记疏陋欧宋,识弇诮向歆。
尝恐大政略,要使陈编新。
谁谓石室藏,便若海谷珍。
代易少忌讳,辞一均见闻。
野稗过苛激,翻足伤人伦。
靖难诟圣祖,易嗣憎忠臣。
几有秘阁裁,下与秽史邻。
生平负末学,往欲追龙门。
何幸绍前修,滥把拙匠斤。
内府给笔札,下使供柴薪。
当此委藉重,敢不删述勤。
从来尚记善,所效惟获麟。
如何紊褒讥,遗论徒千春。
初入史馆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初入史馆作》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一首七言古诗,创作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研究的热情与执着。
以下是这首诗的原文:
登高能赋闲无事,读书随处皆可安。
日出有光华,月明无影端。
人生在世当如此,何事悲歌泪满巾。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他在诗歌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其作品多反映了他对国家治理的关心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初入史馆作》中的“登高”与“读书”两句,表达了王安石对历史学的兴趣以及他随时可进行学问探究的心态。他认为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可以寻找到学习与修身养性的机会。
接下来的诗句“日出有光华,月明无影端”,则是借用自然景象来比喻人的精神面貌。在这里,王安石强调了光明与正直的品质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并认为即使在没有明显外界影响的情况下,人们也应当保持内心的清明与正直。
最后两句“人生在世当如此,何事悲歌泪满巾”,则直接表达了王安石的人生态度和哲学观念。他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实现自我价值,而不应陷入悲伤与抱怨之中。这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态度,体现了王安石作为改革家的坚定信念和对国家的责任感。
《初入史馆作》是王安石对自己学术生涯的一种自述,也是对理想人格的一种追求和表达。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更折射出他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