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代重文治,翘车递相因。
圣教开中天,皎若星日陈。
诏令下郡国,荐达如崔骃。
策对赐著作,不止能亲民。
所念胜国史,是非方未伸。
馆录既渐缺,册府亦已湮。
因命合绳纂,众腋同补纫。
载事在集意,辨误需求真。
记疏陋欧宋,识弇诮向歆。
尝恐大政略,要使陈编新。
谁谓石室藏,便若海谷珍。
代易少忌讳,辞一均见闻。
野稗过苛激,翻足伤人伦。
靖难诟圣祖,易嗣憎忠臣。
几有秘阁裁,下与秽史邻。
生平负末学,往欲追龙门。
何幸绍前修,滥把拙匠斤。
内府给笔札,下使供柴薪。
当此委藉重,敢不删述勤。
从来尚记善,所效惟获麟。
如何紊褒讥,遗论徒千春。

诗句释义与解析:

  1. 初入史馆作 - 进入历史馆工作时的诗歌。
  • 注释: 诗人刚加入史馆,开始从事历史编纂工作。
  1. 昭代重文治 - 在昭代时期注重文化和政治的发展。
  • 注释: 昭代指的是明朝,强调该时代重视文化艺术和政治治理的重要性。
  1. 翘车递相因 - 指官员之间通过书信或礼物传递信息的方式。
  • 注释: 比喻官员们通过文书往来交流信息。
  1. 圣教开中天,皎若星日陈 - 圣教(宗教或道德教育)如同夜空中最明亮的星星一样照耀四方。
  • 注释: 表达对圣人教导的崇高和光明,象征着其广泛的影响力和指导意义。
  1. 诏令下郡国,荐达如崔骃 - 皇帝的命令下达给各郡国,如同汉代的崔骃那样传达。
  • 注释: 崔骃是汉代著名的官员,此处比喻命令迅速而准确地传达至各地。
  1. 策对赐著作,不止能亲民 - 参与对策考试并被赐予官职,不仅是为了管理民众,也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才华。
  • 注释: 说明作者能够以文学才能参与到国家管理和政策制定中,不仅限于执行日常行政任务。
  1. 所念胜国史,是非方未伸 - 心中牵挂的是关于古代国家历史的记载,但其中的是非尚未得到公正评价。
  • 注释: 表达了对过去历史的尊重以及对历史记载公正性的担忧。
  1. 馆录既渐缺,册府亦已湮 - 图书馆的藏书日渐减少,官方档案也变得模糊不清。
  • 注释: 反映了古代文献资料的保存困难和历史的逐渐消逝。
  1. 因命合绳纂 - 奉命整理书籍,使之符合条理、有系统地编纂。
  • 注释: 表明作者被赋予重要的职责,需要将零散的资料进行整理和编纂。
  1. 载事在集意,辨误需求真 - 记录事件时要有明确的意图,辨别真伪需要真实准确的材料。
  • 注释: 强调了记录历史时要清晰明了,同时要严格区分事实和虚构。
  1. 记疏陋欧宋,识弇诮向歆 - 记述内容浅显且缺乏深奥,见识不如古人,常受后世学者讥讽。
  • 注释: 表达了对自身学识的谦逊态度,承认在学术成就上的不足。
  1. 尝恐大政略,要使陈编新 - 担心宏大的政治计划,希望能够为陈旧的史书增光添彩。
  • 注释: 体现了作者对历史编纂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期望通过新的解释来丰富历史。
  1. 谁谓石室藏,便若海谷珍 - 谁说藏在石头里的书就珍贵?其实不过是大海中的一粒沙子。
  • 注释: 讽刺那些认为珍贵之物只是微不足道的人,强调真正的价值在于发现和理解。
  1. 代易少忌讳,辞一均见闻 - 朝代更迭时少有忌讳,语言简洁明了,能反映广泛的见闻。
  • 注释: 指出在政治变迁中,文字表达往往更加直接,可以广泛传播知识。
  1. 野稗过苛激,翻足伤人伦 - 民间小道消息过于苛刻激烈,反而伤害了人伦关系。
  • 注释: 批评过度简化或极端化的言论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1. 靖难谥圣祖,易嗣憎忠臣 - 平定内乱时称颂先帝(圣祖),改换继承人后则厌恶忠诚的臣子。
  • 注释: 描绘了政治权力转移过程中对前朝和后任的评价标准的变化。
  1. 几有秘阁裁,下与秽史邻 - 几乎有权利去审查这些书籍,它们甚至与不洁的书籍并列。
  • 注释: 暗示了审查机构对书籍内容的审查程度和影响力。
  1. 生平负末学,往欲追龙门 - 我一生都在学习,过去曾想追随龙门画派。
  • 注释: 表示自己对艺术的追求和对传统技艺的敬仰。
  1. 何幸绍前修,滥把拙匠斤 - 我有幸继承了前辈学者的工作,用笨拙的工具雕刻学问。
  • 注释: 表达了对前辈学者的尊敬以及对自己所处学术领域的谦虚态度。
  1. 内府给笔札,下使供柴薪 - 内府提供写作用的笔墨纸张,让我可以专心写作。
  • 注释: 说明了作者得到了必要的资源和支持,使他能够专注于文学创作。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编纂工作的认真态度和责任感。通过对比“圣教”和“野稗”等不同时代的文化现象,展现了作者对于文化遗产的珍视和批判的眼光。诗中提到的“策对赐著作”、“记疏陋欧宋”,以及对待历史的严谨态度,都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知识的尊重。此外,诗中也反映了古代学者之间的竞争和冲突,以及他们对于个人名誉和历史真相的执着追求。整体来看,这首诗是一首充满智慧和情感的作品,既展示了作者的文学才华,也传达了对社会、历史和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