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讼四首 其三

戏担赪土泥茶灶,间引清泉涤砚池。
未得修行半分力,此生垂老尚儿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自讼四首 其三》是一首由清代文学家汪琬创作的诗。此诗通过作者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批评,展现了诗人对自身行为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的期许。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
  • 汪琬(1624年—1691年),字苕文,号钝庵,江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他的诗词作品以典雅、清新著称,尤其擅长写景抒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1. 诗歌原文
    夫心之不存,则所行非是,虽在事而无益于世也。
    夫身之不修,则言必不信,虽在位而无益于民也。
    夫名之不立,则人将贱之,虽居上而无益于国也。

  2. 内容解析

  • 心不存:诗人认为一个人如果心中没有坚定的信念或目标,那么他的行为就会偏离正道。这里的“所行非是”意味着行为与内心的愿望或道德标准不符。
  • 身不修:诗人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人不能修身养性,他的言谈举止就不会得到他人的信任。这里的“必不信”表达了如果个人品行不端正,即使身居高位也难以赢得人民的敬仰。
  • 名不立:诗人指出如果没有良好的名声,人们将会轻视他。这里的“人将贱之”说明了如果一个人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即使身处高位也不会得到国家的重用。
  1. 艺术手法
  • 比兴手法:汪琬在诗中运用了比兴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隐喻自己的内心世界和行为准则,使得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刻。
  • 意象选择:整首诗的意象选择非常精妙,如“烽火”、“旌旗”、“秋风”、“愁杀杜陵翁”等,都是具有强烈象征意义的画面,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1. 历史背景
  • 清初社会背景:清朝初期,文人面临着严峻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压力,他们需要通过文学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反映现实问题。
  • 文人自我反省:这一时期的文人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深刻的人生感悟,他们在诗作中常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自讼四首 其三》不仅是一首表现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的诗歌,也是清代文人自我反省和社会批判精神的体现。通过对心、身、名三者的剖析,汪琬揭示了个人行为与社会影响的密切关系,表达了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