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轩二首 其二

阶草方争茁,瓶梅乍就蔫。
忍穷差省事,养拙但随缘。
美睡支藤几,闲游借竹箯。
家人挑野荠,晚饭最欣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东轩二首 其二》是宋代诗人苏轼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在东轩中的生活情景,体现了作者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赞美。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

  1. 创作背景
  • 北宋时期,文人墨客多有隐逸山林之志,苏轼也不例外。他在任官期间,因政治原因多次被贬,因此常借山水田园之景抒发自己的感慨与抱负。
  • 《东轩二首 其二》的创作可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偶遇一位樵夫,在其竹屋之下与其交流所得。诗中“但见东轩堪隐几”一句,反映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1. 诗歌内容
  • 第一句“北望飞尘苦昼霾”,表达了诗人面对雾霾天气时的心境,暗示了一种逃避现实、寻求心灵净土的愿望。
  • 第二句“洗心聊复寄东斋”,则是诗人试图净化内心的写照,东斋在这里象征着心灵的避风港。
  • 第三、四句“偶随樵父采都梁,竹屋松扉试乞浆”,则描绘了诗人偶遇樵夫并与之交谈的情景,竹屋、松扉、汲水的动作,勾勒出一幅宁静而古朴的画面。
  • “但见东轩堪隐几,不知公子是监仓”两句,透露出诗人对于身份的谦逊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1. 艺术特色
  • 苏轼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多表现出豪迈不羁的个性。然而,《东轩二首 其二》却展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意境,这种转变显示了诗人在不同生活阶段的思想变化。
  • 诗中的“溪中乱石墙垣古,山下寒蔬匕箸香”,通过对自然景物的刻画,传达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珍视和对自然美景的赞赏。
  1. 文化价值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诗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苏轼的《东轩二首 其二》不仅展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趣味和文化心态。
  •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研究苏轼及其同代人生活状态的重要文献资料。

通过对《东轩二首 其二》的分析,人们不仅可以领略到宋代文人的隐逸情怀,还能深入了解苏轼复杂的内心世界及其深邃的文化素养。这首诗不仅是苏轼个人情感的真实写照,更是宋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值得细细品味与传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