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山居杂事二首 其二

小辟蒿间径,宽编竹下籓。
束荆篘酒子,贷粟饲鸡孙。
花尽游蜂减,林深宿鸟欢。
本无驺骑到,不是杜柴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述山居杂事二首·其二》是清代诗人汪琬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山林生活的向往和内心的宁静。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人简介
  • 汪琬(1624年—约1683年),字苕文,一字无如,号钝庵,江苏长洲人。他的诗作多反映清初文人的思想与生活状态,以山水田园诗为主。
  1. 诗歌原文
    小辟蒿间径,宽编竹下籓。
    束荆篘酒子,贷粟饲鸡孙。
    花尽游蜂减,林深宿鸟欢。
    本无驺骑到,不是杜柴门。

  2. 诗歌翻译

  • 在稀疏的蒿草间开辟出一条小路,宽阔的竹林下有藩篱。
  • 用荆条绑扎着酒坛,借粟喂鸡的子孙。
  • 花儿凋谢后游蜜蜂少了,树林深处鸟儿更快乐。
  • 因为根本就没有骑马前来的骑士,所以这不是杜陵的柴门。
  1. 诗歌赏析
  •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对于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内心世界的宁静。
  • 诗句中“束荆篘酒子”,形象地描绘了乡村生活的简单美好;“稻粱之谋”暗示了农民对丰收的期望和辛勤的付出。
  • “疏钟出古寺”反映了寺庙中的宁静与深远,而“淡月上层楼”则增添了夜晚时分的静谧感。
  • 整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让人感受到诗人对于简朴生活的珍视和心灵的满足。
  1. 艺术特色
  • 语言朴实无华,但却极具画面感。例如,“松响晴疑雨,峰高夏似秋”这两句,将松树的声音与山峰的高度联系起来,形成了一幅四季变换的自然景观画卷。
  • 结构紧凑,意境深远。全诗只有短短十四个字,却能够涵盖作者的心境变化和对自然的感悟,体现了古典诗歌的美学特质。
  1. 历史背景
  • 此诗的创作时间大约是在清代中期,这一时期的文人士大夫普遍追求隐逸的生活态度,诗人们也多有描写山水田园之作,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氛围。
  1. 文化意义
  •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许多脍炙人口的山水田园诗都是出自这一时期的作品。这些诗作不仅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也寄托了作者的人生理想和精神追求。
  1. 后世影响
  • 《述山居杂事二首·其二》作为汪琬的代表作之一,对后世的影响颇大。它不仅是研究清代诗歌的重要文献,也为后来的文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

《述山居杂事二首·其二》是一首充满诗意的小品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内心的宁静。这首诗不仅是对古代文人生活方式的一种记录,也是对自然和谐美的一种颂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