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偶成三首 其三

差科方扰扰,烽火更悠悠。
有地堪薶骨,无天可寄愁。
桑榆身事晚,枫柳物华秋。
何限行吟景,湘累惜未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草堂偶成三首·其三》是黄佐的作品。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江边独宿时的感慨,以及对青春易逝和世事无常的深刻思考。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背景
  • 生平简介:黄佐(1590—1673),字宾之,号念石,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人。明朝末年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官至礼部尚书。
  • 文学成就:黄佐在文学上有卓越的贡献,尤以诗歌见长。除了《草堂饯别诸生偶成三首·其三》,他还创作了《粤东诗海》《广州府志》等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
  1. 诗词原文
    独宿江城蜡炬残,匣琴流水自须弹。浮云不负青春色,玉座应悲白露团。复有楼台衔暮景,也从江槛落风湍。

  2. 诗句解析

  • 独宿江城:描述诗人独自一人居住在江城的夜晚。
  • 蜡炬残:指蜡烛已燃尽,暗喻时光流逝,岁月无情。
  • 匣琴流水自须弹:比喻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需要自己弹奏乐器来排遣心中的寂寞。
  • 浮云不负青春色:形容青春如同飘忽不定的浮云,不会长久地停留。
  • 玉座应悲白露团:比喻尊贵的地位和财富也会像白露一样逐渐消逝。
  • 楼台衔暮景,也从江槛落风湍:描绘江边的景色,夕阳映照下的楼台和风急浪高的江面相互呼应。
  1. 主题思想
  • 人生感慨:《草堂偶成三首·其三》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通过描写独宿江城的场景,表达了自己对于青春易逝的无奈和对世事变迁的感慨。
  • 艺术手法:诗人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的手法,通过“蜡炬残”与“青春色”的对比,以及“玉座”与“白露团”的象征,增强了诗歌的深度和感染力。
  1. 艺术特色
  • 意象生动:诗中使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如“蜡炬残”、“匣琴流水”,使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 情感深沉:诗人的情感深沉而内敛,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未来的忧虑。

《草堂偶成三首·其三》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歌,它不仅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也为后人提供了了解明朝末年社会生活和文化背景的重要窗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