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科方扰扰,烽火更悠悠。
有地堪薶骨,无天可寄愁。
桑榆身事晚,枫柳物华秋。
何限行吟景,湘累惜未收。

【解析】

本诗是杜甫的七律,写他因战乱而流寓成都时的感慨。前四句写诗人在草堂生活的情形;五、六句以“堪”“无”为关键词,写出了诗人内心苦闷和悲凉;后四句抒发诗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并表达了他对友人湘累寄语的无限思念。最后两句点明全诗主旨,即诗人忧国忧时的心情。

【答案】

译文:

朝廷的差役纷扰不休,战火连天,烽火连天。

有地方可以埋葬尸骨,没有天可以寄托忧愁。

人到老年,事业已尽,秋天枫树与柳树也到了凋零的季节。

有多少行吟之景,湘累(指杜甫好友)爱惜未收。

赏析:

首联“差科方扰扰,烽火更悠悠”。“差科”,赋税征收。“方”,正在。“扰扰”,烦扰不安的样子。“悠悠”,长久不息的样子。这两句是说,赋税徭役正烦扰不已,战争烽火又长久不止。“差科”与“烽火”都与战事有关,但一个表现的是赋税徭役的繁剧,一个是战争的频繁。两者相照,使诗人对安史之乱造成的社会动乱有了深刻的认识。

颔联“有地堪薶骨,无天可寄愁”。“薶骨”,葬骨。“无天”,无处可容。“寄愁”,寄托哀愁。这两句的意思是:有一块地方可以用来埋葬尸骨,却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寄托哀愁。这两句从侧面衬托了社会的动乱,也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痛苦。

颈联“桑榆身事晚,枫柳物华秋”。“桑榆”,夕阳,此处借指晚年。“枫柳”,秋天常见的植物。这两句意思是:到了晚年,事情已经办完,秋天的枫叶和柳枝也已经到了凋谢的时候。这两句既写出了诗人对年老的感叹,又写出了他的无奈与悲哀。

尾联“何限行吟景,湘累惜未收”。“行吟”,长篇朗诵,这里指作诗,或泛指写作。“湘累”,指杜甫的好友李邕。这两句是说:有许多美好的风景让人吟咏,但像李邕这样才高八斗的人却得不到赏识。这一句既是对友人湘累的遗憾,也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讽刺与批判。

此诗通过描写诗人流寓成都时的生活情景,表现了他忧国忧时的情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