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鸡窠岭至天池

又逾前岭去,幽胜转难穷。
灌木啼抟黍,清池聚活东。
人烟深竹里,樵径绿芜中。
吾欲歌招隐,须营地一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自鸡窠岭至天池》是明代诗人汪琬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及翻译
  • 原文: 又逾前岭去,幽胜转难穷。灌木啼抟黍,清池聚活东。人烟深竹里,樵径绿芜中。吾欲歌招隐,须营地一弓。
  • 翻译: 再次越过前面的山岭继续前行,幽静而美丽的景色越来越难以用言语形容。灌木丛中传来鸟儿的啼叫,仿佛在争食黍米。清澈的水池聚集着生命,四周草木繁生。人烟稀少地位于深竹林之中,一条被野草覆盖的小径延伸至绿芜之中。我想唱歌来表达隐居的愿望,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场所。
  1. 作者介绍
  • 汪琬:明末清初的江南长洲人,字苕文,号钝翁,小字液仙,晚号尧峰。他是顺治十二年的进士,曾历任户部主事、刑部郎中等职。后因不愿屈从于他人意志,康熙十八年举鸿博,授编修,参与了《明史》的编纂工作。在史馆期间,他撰稿甚勤,但最终因不愿屈服于人意而选择辞职归家,居住在尧峰山。
  1. 诗作赏析
  • 主题与情感:《自鸡窠岭至天池》这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描写鸡窠岭至天池的路程和沿途的所见所感,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的“灌木”、“清池”等意象,展现了一幅宁静而美好的自然画面。诗人通过这些细节,表达了自己对简单生活的喜爱和追求。
  • 艺术手法:此诗采用了传统的五言律诗形式,结构严谨,节奏分明。通过对景物的精细描绘和情感的真挚表达,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也增强了诗的艺术效果。

《自鸡窠岭至天池》不仅是汪琬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也能体会到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