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雀

赋质何微细,卑栖自不辞。
引雏衔短穗,趁侣上枯枝。
丛薄寒烟静,茅檐夕照迟。
此生堪止息,未用徙天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咏雀》是明代诗人汪琬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创作背景
  • 《咏雀》的作者汪琬生活在明末清初,他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还是一位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有着一定影响力的人物。他的生平事迹以及与当时社会环境的互动为《咏雀》这首诗增添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作为一位官员,汪琬可能通过观察自然界中的小鸟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1. 诗歌内容
  • 首联:“赋质何微细,卑栖自不辞。” 这里描述了鸟儿虽然体形微小,但是依然选择栖息,没有因为环境艰苦而放弃生存。这不仅是对自然生命的一种赞美,也反映了诗人对生命力量的肯定。
  • 颔联:“引雏衔短穗,趁侣上枯枝。” 进一步描绘了小鸟的生活习性和行为,表达了它们在艰难环境中相互依赖、共同生活的和谐景象。
  • 颈联:“丛薄寒烟静,茅檐夕照迟。” 通过“丛薄”和“茅檐”这两个意象,营造了一种宁静而古朴的氛围,同时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受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 尾联:“此生堪止息,未用徙天池。” 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归宿的满足感,认为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已是足够,没有必要追求更高远的天地。这也是一种哲学上的自我安慰和自我实现。
  1.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咏雀》的语言简洁明了,采用了典型的五言律诗形式,每句五个字,节奏感强,易于朗读和记忆。
  • 意境营造: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紧密结合,创造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平和与超然。
  • 象征意义:通过对小鸟的描述,汪琬可能隐喻了自己对于隐逸生活的追求,以及对简单自然生活方式的赞美。
  1. 文化与影响
  • 时代背景:在明朝末年的动荡时期,诗人通过咏物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显示了个体与时代的紧密联系。
  • 文学史地位:《咏雀》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不仅因为它的艺术成就,还因为它体现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

《咏雀》不仅仅是一首诗歌,它更是对自然美的颂扬、对生活态度的思考以及对内心世界的探索。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及诗人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寻找到心灵的寄托和慰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