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浴罢梳妆。
小坐闲房。
冷风吹透紫罗裳。
何处琴清惊客梦,东壁西厢。
指下暗生香。
悠远飘扬。
多情天上有牛郎。
月下鹊桥仙子渡,准拟双双。
浪淘沙 和七夕纳凉闻琴
介绍
《浪淘沙·和七夕纳凉闻琴》是明朝李元鼎创作的一首词。下面是对这首词的详细介绍:
作者简介:《浪淘沙·和七夕纳凉闻琴》的作者李元鼎,字梅公,号天启,是明末清初江西吉水人。他于天启二年中进士,官至光禄寺少卿。然而在李自成军入京师时,他选择了投降清朝,后因事被判罪,最终被免死、杖徒折赎。李元鼎有《石园集》,可见他对文学创作有着浓厚的兴趣和一定的造诣。
作品原文:《浪淘沙·和七夕纳凉闻琴》全文如下:“胜地不留逋客住,暮潮闲送夕阳归。黄公战处今残垒,凭眺休登板子矶。”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和历史遗迹的作品,通过晚潮、夕阳等元素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宁静而略带哀伤的场景。
赏析与评析:“胜地不留逋客住,暮潮闲送夕阳归”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历史的感慨以及对自然美景的喜爱。诗中的“逋客”,原指流落他乡的人,这里用来比喻那些无法安定下来的人,反映了一种时代背景下的无奈与辛酸。同时,“暮潮”与“夕阳”的结合,营造了一种静谧而又稍纵即逝的美感,引人深思。
写作背景:李元鼎生活在明朝末年的动荡时期,他的许多作品都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变迁和人民的生活状态。作为文人,他不仅关注国家大事,也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在《浪淘沙·和七夕纳凉闻琴》中,李元鼎借历史典故和自然景观,表达了自己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以及面对乱世的复杂心情。
文化意义:《浪淘沙·和七夕纳凉闻琴》不仅是李元鼎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它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内涵,展示了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特别是其中的“东壁西厢”,既是指古代建筑结构,也暗示了男女情爱的复杂性,反映了诗人对生活多面性的深刻理解。
《浪淘沙·和七夕纳凉闻琴》不仅以其优美的诗句著称,更以其深邃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影响了后世。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到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