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香 本意(壬午)

怊怅春归红雨,喧燕语。
喜得螺女江边,绡影吹香露。
千林霞剪仙姝,丹荔迎风舞。
多情、贻我晶丸甘如乳。
歌红豆,笑翠靥、盈盈女。
摘满筠篮,挑起怨丝愁缕。
安得明驼、飞递惊动渔阳鼓。
恨把玉鱼偷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荔枝香·本意(壬午)》是史可程创作的一首词,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感慨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下面是对这首《荔枝香·本意》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
  • 史可程,字赤豹,号蘧庵,大兴(今属北京市)人。明崇祯十六年癸未(1643)进士,改庶吉士。有《浮叟诗集》。
  1. 诗词原文
    怊怅春归红雨,喧燕语。喜得螺女江边,绡影吹香露。千林霞剪仙姝,丹荔迎风舞。多情、贻我晶丸甘如乳。歌红豆,笑翠靥、盈盈女。摘满筠篮,挑起怨丝愁缕。安得明驼、飞递惊动渔阳鼓。恨把玉鱼偷吐。

  2. 诗词赏析

  • 艺术特色:这首词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尤其是其结构精严、条理井然的特点。词中不仅详细叙述了《荔枝香》乐曲的制作及其命名的由来,还巧妙地融入了作者的深层用意,即揭露唐玄宗与杨贵妃奢侈享乐生活,并暗示由此造成的国家动乱和人民的灾难。
  • 文化背景:词作中提到的“螺女”和“绛珠”等元素,都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常用象征,体现了词人的深厚文化底蕴和高超的艺术造诣。
  • 情感表达:通过对《荔枝香》这一主题的探讨,词人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独特见解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这种深层次的情感表达,使得《荔枝香·本意》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充满历史感和社会意义的作品。
  1. 历史背景
  • 根据《唐书·礼乐志》,唐玄宗携杨贵妃幸骊山时,杨贵妃生日,命小部张乐长生殿以示庆贺,并命小部所奏新曲尚未有名。会南方进荔枝来,因名《荔枝香》。此曲后被纳入大曲,成为唐代重要的宫廷音乐之一。
  1. 文学地位
  • 《荔枝香·本意(壬午)》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不仅因其艺术成就,更因其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它不仅是词人史可程的个人创作,更是对中国古典文学宝库的一份珍贵贡献。

《荔枝香·本意(壬午)》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历史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与欣赏,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追求,也能更全面地认识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脉络和文化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