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菊次刘虚受韵

清风招北牖,幽事托东篱。
辨种观天意,分根酌土宜。
功兼高士课,理许逸人知。
他日龙山会,能忘破块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种菊次刘虚受韵》是明代诗人朱鹤龄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通过对菊花种植的描绘,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还蕴含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朱鹤龄,字长孺,号愚庵,别号松陵散人,江苏吴江人。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还是清初四大布衣之一。他的生平与成就在后世被广泛传颂,尤其在文学上有着极高的评价。

  2. 诗歌原文:清风招北牖,幽事托东篱。辨种观天意,分根酌土宜。功兼高士课,理许逸人知。他日龙山会,能忘破块时。

  3. 主题解读:这首诗中,“清风招北牖,幽事托东篱”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田园画面,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菊花种植的自然之美。而“辨种观天意,分根酌土宜”则透露出一种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和对种植技术的精益求精。整体来看,诗人通过对菊花种植过程的细致描绘,传达出对自然美的热爱以及对生活哲理的思考。

  4. 文化价值:朱鹤龄的《种菊次刘虚受韵》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美景的诗歌,更是一篇蕴含深厚文化内涵的作品。通过对菊花种植的描述,诗人展示了他对自然的尊重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体现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这种独特的文化视角和艺术表现力,使得《种菊次刘虚受韵》成为研究明代文学和自然哲学的重要文献。

  5. 艺术特色:《种菊次刘虚受韵》以其精炼的语言、深刻的意境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明代诗歌的独特魅力。诗中的意象生动鲜明,情感真挚流露,读来令人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那宁静的田园之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与生命的力量。

《种菊次刘虚受韵》不仅是朱鹤龄诗歌创作中的佳作,也是我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它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生活哲理的深刻理解,还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赢得了后世读者的广泛赞誉。这首诗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和深入研究,从中汲取智慧和灵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