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德遂云亡,湖山百里荒。
宦成仍戴笠,车挂独条桑。
渔课空茅屋,农经散药房。
輶轩天末远,谁与传循良。
挽韦青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韦青岑》是明代诗人朱鹤龄的一首五言律诗。朱鹤龄,明末清初的著名诗人,他的诗作以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而著称。在这首诗中,朱鹤龄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一幅凄美动人的画卷。
诗的前两句“古德遂云亡,湖山百里荒”勾勒出一片荒凉的景象,仿佛天地之间只剩下无尽的湖光山色。这两句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的萧瑟,也隐喻着某种精神或信仰的消散。接下来的“宦成仍戴笠,车挂独条桑”则转换了场景,从广阔的自然景象转入具体的生活描写。这里用“戴笠”与“车挂独条桑”形成对比,一方面表达了一种孤独和坚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作者对世俗繁华的超然态度。
诗的中间两联“渔课空茅屋,农经散药房”进一步展开对人物生活的描绘。这里的“渔课空茅屋”让人联想到古代隐逸的生活方式,而“农经散药房”则暗示了农业活动的艰辛和农民经济的困顿。这样的描述不仅仅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也体现了诗人对普通人艰苦生活的深切同情。
最后两句“𬨎轩天末远,谁与传循良”则是对全诗主题的深化。这里的“𬨎轩天末远”意味着诗人所处的时代已经远去,留下的只有高远的梦想和难以实现的理想。而“谁与传循良”则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差距的感慨,以及对后人是否能继续传承这种理想的担忧。
《挽韦青岑》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和社会生活的作品,更是一首充满了哲理思考和人文关怀的诗歌。它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感悟,同时也传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