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破山寺亭子得心字

寺古留灵迹,亭新倚碧浔。
涵空奔涧溜,倒影浸松林。
法听巡檐鹿,香分啄果禽。
尘襟真可涤,谁共白云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题破山寺亭子得心字》是清代诗人朱鹤龄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受,也反映了其内心的情感和思考。以下是对该作品的具体分析:

  1. 作者背景
  • 朱鹤龄,明末清初江南吴江人,字长孺,号愚庵。他是明诸生,后入清,弃科举,学问长于说经,与多位名流有交往,尤与徐乾学相酬答,深得一时名流切磋之益。他的诗作多涉及宗教、哲学及自然景观,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到的审美视角。
  1. 诗歌内容
  • 首联:“寺古留灵迹,亭新倚碧浔。”描述了破山寺的古老与新建的亭子,强调了时间的流逝与变迁。
  • 颔联:“涵空奔涧溜,倒影浸松林。”通过“奔”、“浸”等词汇,生动描绘了水流和松林的景象,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敏锐捕捉和深刻理解。
  • 颈联:“法听巡檐鹿,香分啄果禽。”描写了寺中僧人的活动以及寺庙的宁静与和谐氛围,增添了诗歌的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
  • 尾联:“尘襟真可涤,谁共白云心。”表达了诗人对超脱世俗、追求高远境界的向往,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迷茫。
  1. 艺术特色
  • 《题破山寺亭子得心字》在押韵上表现出独特的韵律美。全诗采用侵韵,使得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性。
  • 该诗在用词方面非常讲究,如“奔涧溜”中的“奔”字形象地描绘了水的速度和力量,而“分啄果禽”中的“分”字则巧妙地传达了花香四溢的感觉,使读者能够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画面。

朱鹤龄的《题破山寺亭子得心字》不仅是一首反映个人情感的五言律诗,也是一座桥梁,连接着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和自然景观,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