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阁好淹留,岚光翠四流。
荷风香拂席,蕉雨气增秋。
句索西昆隐,交论北郭幽。
烟鬟正宜笑,欲别更凝眸。
过虞山同陈南浦诸子集剑浦池亭即席同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虞山同陈南浦诸子集剑浦池亭即席同赋》是一首明末清初诗人朱鹤龄创作的五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作者介绍:朱鹤龄,字长孺,号愚庵,生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5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学者,而且与众多文化名人有深厚的交往,其学识广泛,尤其擅长说经。在入清后,朱鹤龄放弃了科举之路,转而专注于学术研究和著述。他的诗歌风格深受杜甫、李商隐两家诗作的影响,且有诸多著作,包括《尚书埤传》、《禹贡长笺》、《诗经通义》、《读左日钞》等,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朱鹤龄在清初时期,为了纪念与陈南浦等人在虞山相聚时的一次聚会所作。这次集会可能是在一个风景优美的园林中,通过诗文交流,共同抒发情怀。诗中的“即席”表明是在非正式的场合,大家兴致所至,即兴赋诗。
诗作原文:
池阁好淹留,岚光翠四流。 荷风香拂席,蕉雨气增秋。 句索西昆隐,交论北郭幽。 烟鬟正宜笑,欲别更凝眸。主题思想:此诗通过描绘虞山的自然景观和与会者的雅集情景,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和友情的赞美。同时,通过对诗句的引用和意境的营造,展现了一种文人墨客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反映出清初文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发扬。
可以看出《过虞山同陈南浦诸子集剑浦池亭即席同赋》不仅在艺术形式上具有很高的成就,而且在文学价值和文化意义层面也具有深远的影响。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理解,可以更好地把握清代诗歌的艺术特点和历史背景,以及它在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