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意深闺秀,能同烈士襟。
千秋怜蕙质,一死愧琴心。
月宇乌啼切,霜空鹤唳沈。
淞江涛百丈,为尔激哀音。
闻沈女刎死事有感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朱鹤龄《闻沈女刎死事有感作》赏析
朱鹤龄,字九皋,号愚庵,生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他是明代末年的诗人、文学家,与李中孚、黄宗羲、顾炎武并称海内四大布衣。朱鹤龄以高风亮节闻名于世,其诗文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知识分子的心声。
《闻沈女刎死事有感作》是朱鹤龄在听闻一位名为沈女的女子因爱慕英雄壮志而选择以自缢的方式结束生命后所作。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感慨,更是对那个时代背景下女性悲剧命运的深刻反思。
诗中表达了作者对于深闺女子能与烈士之魂相共鸣的惊讶,同时也流露出对于她一死而愧对内心琴音的同情。“千秋怜蕙质”,意指即使千年之后,世人依旧会怜悯这位女子的纯洁心灵;“一死愧琴心”则表达了沈女虽为女子却有着与男子一样坚毅不屈的意志。
诗中的景物描写也极富特色,如“月宇乌啼切,霜空鹤唳沈”,通过鸟鸣和鹤唳的声音描绘了一幅寂静而深沉的画面,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这种自然景观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世界。
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了,情感真挚动人。朱鹤龄以其独特的审美观和深邃的思想情感,成功地将个人的情感体验与社会现实相结合,使作品具有了更广泛的社会意义。通过对《闻沈女刎死事有感作》的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朱鹤龄作为一位文学家的卓越贡献以及他对于人性、爱情和社会价值的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