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叶重重合翠微,石苔行迹尚依稀。
身逃谷口名仍在,赋就甘泉世已非。
书带漫随寒烧尽,薜帷俄逐水烟飞。
白莲耆旧多凋谢,更与何人共钓矶。
过周安期山中故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周安期山中故居》是清代诗人朱鹤龄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作于明末清初,反映了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朱鹤龄,字长孺,号愚庵,吴江人,明诸生,入清后弃科举,学问长于说经,与众多名流有交往。他的诗作广泛涉猎杜甫、李商隐两家诗作注,并著有《尚书埤传》、《禹贡长笺》、《诗经通义》、《读左日钞》等多部著作。
从诗的内容上来看,《过周安期山中故居》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略带忧伤的山水画面。霜叶重重,石苔行迹尚依稀,展现了自然的苍老与生命的脆弱。身逃谷口名仍在,赋就甘泉世已非,表达了作者虽然身处乱世却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尽管世事变迁,但志向依然坚定。书中书带随寒烧尽,薜帷俄逐水烟飞,则透露出岁月流转,人事已非的哀愁。
朱鹤龄通过这首诗展示了一个诗人的内心世界,他既有对美好自然景致的热爱,又有对社会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感慨。在诗歌的形式上,朱鹤龄运用了七言律诗的形式,遵循平仄韵律,使得诗歌朗朗上口,节奏鲜明。这种形式的运用,不仅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过周安期山中故居》不仅是朱鹤龄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研究清代诗人及其时代背景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朱鹤龄的思想情感,以及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