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散步

山光树影裹楼台,谁问当时旧劫灰。
月幌清歌年少乐,松阴细语丽人来。
香魂尚殢坟前草,霸气长埋石上苔。
日到落棠催客去,满江箫鼓正喧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虎丘散步》并非文学作品,而是清代诗人朱鹤龄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对苏州中秋夜游虎丘山场景的描绘,展现了当时文人墨客的雅集和民间节庆的热闹氛围。以下是关于朱鹤龄及其创作背景的相关介绍:

  1. 朱鹤龄生平:朱鹤龄是明末清初的江南吴江人,字长孺,号愚庵。他的文学成就体现在对古典文学的研究和注解上,有《尚书埤传》、《禹贡长笺》、《诗经通义》等著作传世。

  2. 诗歌特点:《虎丘散步》这首诗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意境吸引了众多读者。诗中通过对月夜下虎丘山景的细腻描绘,以及人们在中秋佳节时的欢聚情景,展现了一幅生动的节日画卷。诗句中的“山光树影裹楼台”形象地表达了虎丘山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的和谐共存,而“谁问当时旧劫灰”则透露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和对往昔岁月的怀念。

  3. 文化意义:这首诗不仅仅是对一个地方的描写,更是一种文化现象的反映。它反映了明代后期文人的生活态度和文化追求,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节日风俗和民间情感。通过对虎丘的描述,朱鹤龄传达了对自然美和人文精神的赞赏,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重视。

  4. 艺术手法:在艺术手法上,《虎丘散步》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等,使得整首诗语言优美,富有音乐性。特别是诗中的意象和画面,如“松阴细语丽人来”、“香魂尚𣨼坟前草”,都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宁静而又热闹的夜晚,能够感受到诗中所传递的深层含义和审美价值。

《虎丘散步》作为朱鹤龄的作品,不仅是对其个人文学才华的展示,也是对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的一种体现。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和文人的生活情趣,对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