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九临

白发江南有几人,多君被褐老松筠。
甘陵久挂清流籍,洛社今推独行身。
读易亢龙常废卷,诵诗离黍倍伤神。
庭花烂发知春在,独倚楼中眺望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赠九临》是明朝末年诗人朱鹤龄的一首七言绝句。朱鹤龄,这位诗人以其深邃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在文学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下面将详细介绍《赠九临》:

  1. 作者介绍:朱鹤龄生活在明末清初,他的诗歌作品多表达了对自然景观和人物情怀的深刻感悟。朱鹤龄的诗歌常常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2. 诗作原文及翻译
  • 原文
    白发江南有几人,多君被褐老松筠。
    甘陵久挂清流籍,洛社今推独行身。
    读易亢龙常废卷,诵诗离黍倍伤神。
    庭花烂发知春在,独倚楼中眺望新。
  • 解释与分析: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长者的形象,他虽然已白发苍苍,但仍保持着如松之坚韧。诗句“甘陵久挂清流籍,洛社今推独行身”反映了他对清高品德的追求,以及在社会中独立不群的态度。诗中还透露出一种深深的文化韵味,通过对《周易》和《诗经》的研究,诗人感受到了人生的哲理和精神的震撼。最后两句“庭花烂发知春在,独倚楼中眺望新”,则展现了一个静谧而充满希望的场景,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新生活的期待。
  1. 主题思想:朱鹤龄的这首《赠九临》不仅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描述,它更深层次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自然、道德、哲学和个人修养的深刻理解。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和哲思,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独特见解。
  2. 文学价值
  • 艺术手法:朱鹤龄在这首诗中的用词讲究,字斟句酌,每个词语都经过深思熟虑的选择,以最恰当的方式传达情感和意境。这种严谨的艺术态度使得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情感表达:诗中所表达的情感真挚而深沉,无论是对自然的赞美还是对社会现象的感慨,都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这种情感的直接表达,使得作品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1. 历史影响:在明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文人普遍面临着生活困境和文化危机。朱鹤龄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这首诗,反映了他们对于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思考。这首诗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而且对于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文化背景
  • 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朱鹤龄的这首诗正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创作的。他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社会责任的看法,以及对道德理想的追求。
  • 文人墨客:在中国历史上,文人墨客常常是社会变革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朱鹤龄作为一位文人,其作品反映了当时文人群体的思想状态和生活状况,为后人研究那个时代的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1. 后世评价
  • 赞誉:许多学者认为朱鹤龄的这首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也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 批评:虽然这首诗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它的某些表述可能过于抽象,需要更多的具体事例来支撑其论点。这种批评有助于推动诗歌向更加丰富和多元的方向发展。

朱鹤龄的《赠九临》不仅是一首情感饱满、意境深远的文学作品,更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容,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学习和研究这首诗,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