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安石周翁八十 其三

阅尽繁华世几更,长贫只茹旧藜羹。
虞山死后谁相问,惟有禅灯记姓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赠安石周翁八十 其三》是一首明代诗人朱鹤龄创作的诗,全诗表达了对人生境遇和精神境界的深刻感悟。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瑰宝。下面是具体介绍:

  1. 作者背景
  • 朱鹤龄:字子仪,号愚庵,明朝末年诗人,有著作多种,包括《尚书埤传》、《禹贡长笺》、《诗经通义》、《读左日钞》等。《赠安石周翁八十》是其代表作之一,体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
  • 创作时间:此诗创作于明朝末年,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墨客多有感慨世事之作。朱鹤龄在乱世中保持清高,通过诗歌表达对人生、社会的看法和思考。
  1. 作品鉴赏
  • 主题:《赠安石周翁八十 其三》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的生活态度与哲学思考。诗中提到“阅尽繁华世几更”,暗示了诗人对世间繁华变迁的深刻体验和反思。而“长贫只茹旧藜羹”,则反映了诗人面对贫困依然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 情感表达:通过对虞山(即虞集,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死后无人问津的描述,传达了一种孤独和不被理解的情感。这种对比突出了作者内心的寂寞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 艺术手法:朱鹤龄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如“惟有禅灯记姓名”,通过禅宗的象征意义来隐喻自己淡泊名利、追求精神境界的人生态度。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
  1. 历史影响
  • 文学价值:《赠安石周翁八十 其三》作为明代诗歌的代表之一,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深邃的思想境界。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可小觑,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社会影响:朱鹤龄的诗作在传播文化知识、弘扬传统美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时社会背景下,他的文学作品能够反映民间疾苦,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赠安石周翁八十 其三》作为一首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在艺术上有所成就,也在思想上给予后人启示。朱鹤龄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沉的情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人们深入研究和传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