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尽繁华世几更,长贫只茹旧藜羹。
虞山死后谁相问,惟有禅灯记姓名。
【注释】
①周翁:诗人朋友周安石。八十:八十岁。
②藜羹:指粗劣的饭食。藜(lí)草,即灰菜。
③虞山:即虞山寺,在今江苏常熟市。相传虞山上有虞仲墓,故名。
④禅灯:禅宗的灯火,这里比喻安石的姓名和事迹。
【赏析】
这首诗写赠友诗,是赠其友人安石的诗作之一。诗人通过描绘安石一生清贫不屈、淡泊名利、安于贫困的生活态度和高尚品格,表达了对安石生活情趣的赞美和对他的人格品行的钦佩之情。全诗语言朴素而意蕴深远,富有哲理性。
前四句是赠友诗的前奏,诗人先以“阅尽繁华世几更”起兴,点明自己与安石相交以来,目睹了世间种种变化。然后,又以“长贫只茹旧藜羹”来表明自己虽然贫穷,但安石并不因此而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最后两句则直接点明了赠诗的宗旨:希望对方能继续保持自己的这种生活方式。
后六句是本诗的重点,诗人用典抒发对安石的赞美之情。首句中的“禅”字既点出了“禅灯”,又暗示了赠诗的主题;次句中的“虞山”二字既写出了安石生活的地点,又暗含了他一生坎坷的命运;末句中的“禅灯记姓名”则表明了诗人对安石的崇敬和祝愿之情。
从艺术手法上看,此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诗人通过对比,表现了安石的品格和志向,同时也使赠诗的主题更加突出。另外,此诗还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禅灯”作为“相问”、“相忆”、“相慰”的对象,赋予了其人的情感和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