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舟一出迷去津,灵迹常韬万古春。
夹岸桃花复何有,至今空说武陵人。
武陵桃花隔深碧,春山梦回忽如觌。
落英潭岛正纷纷,桑竹千村尽烟客。
云林不辨春与秋,瑶草丰茸满香陌。
时陈俎豆非人间,望见衣冠多古色。
野老相逢无白头,饥向松根斸芝术。
岩径千盘花转迷,碧流深浅无人知。
石上烟霞还拂枕,洞中云露不沾衣。
灵境恍惚那能驻,觉来犹见仙源树。
蜃楼幻转不须臾,世间谁得避秦处。
是仙是隐不须惊,梦里相寻身亦轻。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渔舟一出迷去津,灵迹常韬万古春。”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渔舟一出迷去津,灵迹(神仙的行踪)常韬(隐藏)万古春。”这里用“出”“隐”两个字,把诗人的思想感情表现得非常深沉,既写出了诗人对于渔樵隐居生活的向往,也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夹岸桃花复何有,至今空说武陵人。”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夹岸桃花又有何,至今空说武陵人。”“这一句是说,桃花源中人已不知去向,而桃花依然盛开。诗人以桃花来比喻隐居生活的美好,寄托自己对于理想境界的渴求。
“武陵桃花隔深碧,春山梦回忽如觌。”“武陵桃花隔深碧,春山梦回忽如觌。”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武陵桃花隔深碧,春山梦回忽如觌。”“这两句描写的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春天的武陵山上桃花繁盛,诗人站在岸边遥望着远方的群山,恍恍惚惚好像看见了桃花源中的景色。
这几句诗通过“梦”字,把诗人对于理想境界的渴求表现出来,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表达了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落英潭岛正纷纷,桑竹千村尽烟客。”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落花飘落在潭岛上正纷纷,桑田和竹子成片地生长着,千家村落都笼罩在薄雾之中。这两句诗描写了一个典型的田园风光。诗人用“落英”、“潭岛”、“烟客”、“桑田”、“竹子”等形象来描绘这个田园风光,表现出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云林不辨春与秋,瑶草丰茸满香陌。”“云林不辨春与秋,瑶草丰茸满香陌。”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云林不辨春与秋,瑶草丰茸满香陌。”这两句诗通过景物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美的追求。
“时陈俎豆非人间,望见衣冠多古色。”“时陈俎豆非人间,望见衣冠多古色。”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时而摆上供品祭拜神祇(指桃源),看见他们的衣冠多古色。”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对于桃源人生活的向往。
“野老相逢无白头,饥向松根斸芝术。”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遇到一个白发老人,饥饿时他正在松树下采摘芝术吃。”这两句诗通过对一个白发老人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于世态炎凉的感慨。
“岩径千盘花转迷,碧流深浅无人知。”“岩径千盘花转迷,碧流深浅无人知。”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岩路上曲折盘旋着一条小道,花儿在小径上转过,碧绿的流水从山涧里流出来,但水流深浅没有人知道。”这两句诗通过写山径和小溪的流水,表现了桃源人生活环境的宁静美好。
“石上烟霞还拂枕,洞中云露不沾衣。”“石上烟霞还拂枕,洞中云露不沾衣。”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石上的烟霞仿佛是云雾缭绕,在枕边飘动;山洞里的云雾缭绕着,使人衣服都不沾湿了。”这两句诗通过写山石上的烟霞和山洞里的云气,表现了桃源人生活环境的宁静美好。
“灵境恍惚那能驻,觉来犹见仙源树。”“灵境恍惚那能驻,觉来犹见仙源树。”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仙境多么渺茫,恍惚中怎么还能停留,醒来时仍然可以看见仙源树上的树木。”这两句诗通过写仙境的渺茫,表达出诗人对于仙境的向往。
“蜃楼幻转不须臾,世间谁得避秦处。”“蜃楼幻转不须臾,世间谁得避秦处。”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海市蜃楼变幻不定,不会维持很久,世上谁能找到避秦之地。”这两句诗通过写海市蜃楼的变幻不定,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
“是仙是隐不须惊,梦里相寻身亦轻。”“是仙是隐不须惊,梦里相寻身亦轻。”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是神仙还是隐士都不要惊慌,只要在梦里相见就不觉得有什么重负了。”这两句诗表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即无论做神仙还是隐者都可以保持一种超脱的心态。
“是仙是隐不须惊,梦里相寻身亦轻。”这两句诗通过写梦境中的相遇,表达了人生态度的一种超越。
“觉来犹见仙源树。”(《武陵桃花》)这是诗人在梦中见到的理想境界,是他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达到的境界。诗人在梦中见到了仙人居住的地方,但醒来后,却再也见不到那棵传说中的仙树了。诗人用“犹见”二字,表现了对这种理想的渴望。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春初。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作者在长安一带漫游,经过武陵县(今属湖南)。作者曾游历过武陵县附近的武陵山和桃花源,因此写下了这首《梦桃源》。全诗可分为三层意思:
首层写诗人经过武陵时所见的桃花源。第二层为过渡句。第三层为结尾。
首层前四句主要写武陵山和桃花源的景象。“渔舟一出迷去津”三句,写诗人乘船经过武陵山时所见的景色。“出”“隐”二字,把诗人的思想感情表现得非常深沉,既写出了诗人对于渔樵隐居生活的向往,也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夹岸桃花复何有”,这两句是说,桃花源中人已不知去向,而桃花依然盛开。诗人以桃花来比喻隐居生活的美好,寄托了自己对于理想境界的渴求。
接下来五句,主要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武陵桃花隔深碧”,这两句描写的是一幅典型的田园风光图。诗人用“落英”、“潭岛”、“烟客”、“桑田”、“竹子”等形象来描绘这个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接着八句,主要描写了桃花源人的生活状况。“云林不辨春与秋”,这两句诗通过景物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美的追求。
接下来十二句,表现了桃花源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时陈俎豆非人间”,“望见衣冠多古色”,这两句诗通过写桃花源人的生活状态和服饰打扮,表现了他对于世态炎凉的感受。
最后四句为过渡句。“野老相逢无白头”,这一句写一个白发老人,饥饿时他正在松树下采摘芝术吃。“饥向松根斸芝术”,这两句诗通过对一个白发老人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于世态炎凉的感慨。“岩径千盘花转迷”,这两句诗主要写山路崎岖曲折盘旋,山花在山径上转动。“碧流深浅无人知”,这两句诗主要写山涧里的流水深且浅,没有人知道。
最后四句为结尾。“石上烟霞还拂枕”,这一句写在岩石上烟雾缭绕,像云霞一样在枕边飘动;“洞中云露不沾衣”,这句话写在山洞里云雾缭绕着,使人的衣服都没有沾湿。
这首诗通过写诗人经过武陵时所见的景物,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境界的渴求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诗人用桃花来比喻隐居生活的美好,寄托了自己对于理想境界的渴求。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武陵人的生活的向往和对世态炎凉的感慨。